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彩調劇是廣泛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的主要劇種之一,《劉三姐》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劇目曾紅遍大江南北。2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彩調)傳承基地揭牌儀式暨彩調展示廳開展儀式在廣西南寧市舉行,在民間被譽為“快樂劇種”的彩調劇將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彩調展示廳內,記者看到廳內展出了“中國彩調簡史”“廣西彩調分佈圖”等文字資料,而已有200年曆史的彩調打擊樂器、購于清同治九年用於彩調伴奏的小揚琴、彩調“黃皮書”等珍貴實物和照片更是引人注目。
“這對於彩調劇的傳承是一大盛事。”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覃溥説,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彩調劇,誕生於民間、在市場中成長,如果不強化生産性、開發性的保護,就會逐漸被弱化和邊緣化。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曾經輝煌的彩調劇正面臨劇目荒漠化、有觀眾沒市場等問題的困擾,現代彩調劇能否在戲劇海洋中生存下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自治區彩調劇團團長楊步雲説,彩調劇在廣西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但在城市和年輕一代中的基礎仍然不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彩調)傳承基地的掛牌,對彩調劇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它有助於我們在吸引城市觀眾、示範帶領城鄉業餘彩調劇團發展、打造彩調劇品牌等軟體方面,以及場地設施等硬體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彩調劇,是桂北農民用生活的情趣編創出的優美、諧趣、土俗的劇種。它源於生活,植於民間,唱於勞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它曾有過“調子”“彩調”“咿嗬嗨”“哪嗬嗨”“採茶”“唱燈”等名稱。2005年,彩調劇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