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刻道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7:5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金黔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簡介

       苗族“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種,因它的主要內容刻于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主要流傳于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飛雲大峽谷的一個山坡洼地裏。“刻道”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苗族群體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它是迄今為止苗族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二、歷史淵源

       據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苗族“俗無文字,交質用竹木刻數寸,名為“刻木”。婚嫁則“姑之女定為舅媳。倘無子,必重獻于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來”。《貴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猶存古風”的記載。

       《苗族開親歌》産生於苗族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雖然有關於民族遷徙、圖騰崇拜等方面的內容,但與那些反映創世、開天闢地、人類起源等的古歌古詞神話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權制下的婚姻狀況,它用酒歌這種形式記載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繹及它的發展和進步。被民族學家和民俗學家稱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發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三、特點

       詩歌語言通俗,口語化、生活氣息濃厚,同時它又用豐富、瑰麗的想象,塑造了一個敢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現了苗族對婚姻的執著追求與嚮往。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復。它在苗族中流傳廣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

       刻道多采用楓木、梨木或竹製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簡單的符號記錄,歌中有反復、對唱等形式,它是中國境內苗族群體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

       苗族刻道是由五言體組詩的形式構成,它敘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刻木符號不複雜。《苗族開親歌》有一萬多行歌詞,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號把開親歌的目錄刻在一尺長的小木棍上,隨身攜帶方便,也叫“歌棒”。

       四、歌棒

       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時舅爺向姑媽索取聘禮時刻在楓木棒上的象形符號。文字符號和刻棒流傳下來以後,刻棒即成為苗家歷代傳唱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來的“書籍”和“歌本”。

       歌棒,三面刻有各種象形符號,苗族稱刻道,其長短粗細方圓無嚴格限定,以能刻錄和方便攜帶為準,長的像竹笛,短的可以放進衣袋。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結親嫁女都要對唱開親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罰酒。一個開親歌數萬行,牽涉面廣,被祖先們以目錄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橫七豎八的線條,一條就包含了上百行內容,一根歌棒數十個符號就記載了一萬多行的歌詞。於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裏,在唱歌過程如果有忘詞的時候偷偷摸一下就會記起。

       一根歌棒,歌師可以按圖形符號從上往下唱,也可以從下往上唱。而外人卻難明其詳,所以施秉民間有“官家識字九千九,沒有哪個能把刻道認得透”一説。

       五、傳承意義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的歌詞。它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和演變而形成的,其間吸收了其他民族優秀的民歌精華,形成了苗族詩歌獨具的特色和風格。古歌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語言、行動、心理和性格的刻畫,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苗族婚姻敘事長詩,更是一部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僅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遷徙、圖騰崇拜、數學知識、語言學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流逝,苗族的婚姻習俗已經有部分被現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輕人有電視卡拉OK和麻將娛樂,還要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沒有人對不能産生經濟效益的刻道感興趣。屈指數來,這一帶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歌師,有的村寨已經出現斷代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刻道將隨著這些老人的離世而淹沒在綠水青山裏。

熱詞:

  • 國家級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