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術研究不能“指標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4日 0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學術研究以追求真理為宗旨,目的在於獲得對於研究對象的正確認識,以此引導和促進社會發展與變革。然而,當前學術界存在管理行政化、研究成果政績化、評價級別化等問題。學術研究由追求真理變為追求指標的現象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亟須引起重視並加以糾正。

  學術研究的指標化,大致有以下幾種表現。

  其一,過分重視評價指標。一些科研管理部門對評價指標過分重視,本來以探索規律、追求真理為宗旨的學術研究逐漸演變成迎合評價體系、追求評價指標的行政行為。在這種風氣影響下,有的研究者傾向於選擇性地開展研究:凡是評價指標體系中規定的就傾盡全力去做,甚至對照評價指標體系核查,缺什麼就補什麼;凡是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規定的就想方設法不做,哪怕這項研究課題再有意義、再有價值。這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行為。

  其二,單純依賴量化評估。量化評估雖然便於考核和統計,但單純依賴量化評估卻會帶來只重數量、不顧質量的惡果。現在,有的高校在統計科研成績、學術成果時完全是模式化、數字化的,只看擁有多少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課題、獎勵、研究基地等。不可否認,這些課題與項目中有許多學術研究的精品力作,但也存在一些粗製濫造的贗品、次品。需要指出的是,設置研究課題、扶持研究基地等只是一種形式、一個平臺,而不是最終目的,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學術研究本身。

  其三,把學術研究“標簽化”。在評價學術單位或個人的學術水平、學術研究質量時,不看學術成果的實際情況和實際內容,只看項目、獲獎、論文、研究基地等“標簽”是否為國家級、省級、市級,以及這種“標簽”是否有足夠的數量。這種“只認衣裳不認人”行為的直接後果,是學術研究、學術創新的“標簽化”。

  學術管理行政化、學術研究成果政績化、學術評價級別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學術研究“指標化”,導致有的學術研究者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不再扎紮實實做學問,而是想方設法去鑽營和“公關”,以求獲得國家級或省級、市級科研項目、課題、獎勵、研究基地等。這不僅背離學術研究的宗旨,而且容易滋長學術腐敗。

  應該看到,學術評價、學術評估、學術管理以及各種科研項目、課題、獎勵、基地等都只是學術研究的外在依託,而追求和揭示真理才是學術研究的本質要求和根基所在。不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這一點是始終不應改變的。只有堅持這個根本,人們才會將精力集中在提出新問題、發現新材料、作出新論證、得出新觀點上,才會回歸學術研究的本位。

  讓學術研究回歸本位,走出舍本逐末的怪圈,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相關管理部門應減少對學術研究的行政干預,減少乃至取消一些可有可無的檢查和評估,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其次,學術研究單位應避免搞“政績工程”,真正尊重學術、尊重學者、遵循學術研究的規律。再次,學者自身應自尊、自重、自信、自強,淡泊名利、潛心治學,把追求真理作為學術研究的根本價值取向。

熱詞:

  • 學術研究
  • 指標化
  • 學術評價
  • 學術管理
  • 學術腐敗
  • 學術水平
  • 學術創新
  • 學術評估
  • 學術成果
  •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