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生態”PM2.5監測點反不給力説明了啥?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22: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無論如何,PM2.5監測必須反映實際空氣質量,而不只是把最長的那塊板拉出來遛遛。精心選址出來的監測點卻反倒事與願違,其實並不能被用來佐證監測點的選址合理。

  據報道,根據元嶺子站的監測數據,從3月8日到18日,東莞共有2天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而這兩天正是霧霾較為嚴重,市民的切身感受與監測數據得以契合。此外,松山湖PM2.5濃度值連續幾天都位居第一,甚至還有一天超標。

  本以為松山湖PM2.5的監測結果會更加“被生態”,不想卻反而拖了後腿,這事兒的確令人鬱悶。不過,相比松山湖PM2.5不給力,PM2.5的監測選址為何更多鍾情于綠地湖畔這樣的好地方,其實仍然值得商榷。

  畢竟,相比城市幹道,以及絕大多數被道路包圍的城市街區,綠地湖畔的環境優勢其實不言而喻。假如説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是一隻木桶的話,那麼,綠地湖畔顯然是最長的那塊板,以綠地湖畔作為監測點得出的空氣質量,自然也是“最優值”。這樣一個監測結果,是不是能夠真實地反映城市的空氣質量,其實需要打個問號。

  不過,如果僅僅因為PM2.5監測點設在綠地湖畔,便認為環境部門是在刻意選點,美化環境監測數據,的確也有誤解的成分。而對於環境監測點的選擇標準,也曾有環境監測方面的專家給出過解釋。

  例如,把監測點選在主幹道邊,似乎能採樣到最短的那塊板,但空氣監測儀是很敏感的裝置,如果把取樣口設置在馬路旁,一輛大卡車冒著黑煙跑過來,數值有可能在一個小時內就迅速飆升幾百倍,一個偶發性數據,就導致當天的整體數值出現高偏差,的確未必就真的能反映實際情況。

  於是,從科研數據的客觀性出發,將偶發性數據排除在外,要求觀測結果具有普遍性,監測點選擇平坦空曠空間,綠地湖畔成為首選,要説也可以理解。

  事實上,説PM2.5監測點刻意選擇好地方,的確是冤枉了,真實的情形是,即便在“前PM2.5監測時代”,官方的空氣質量甚至氣溫預報選擇的就一直是綠地湖畔,炎炎夏日裏,預報的氣溫總是比真實的感受來得更涼爽,很大程度上正是監測點選擇的因素使然,如此看來,此番PM2.5選擇綠地湖畔,不過是遵循著慣例,保持了一貫的本色。

  然而,PM2.5監測點的選擇固然需要有專業性與科學性的考量,但是,科學性其實首先需要以真實性為前提,既然主幹道上確實有大卡車的黑尾氣,而尾氣排放也確實是PM2.5的重要來源,那麼,即便是偶然性導致PM2.5的飆升,其實也是個真實的結果,道路周邊的居民,也正是身處這令人不忍觀瞻的PM2.5的包圍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説,PM2.5監測真要具備科學性和指導意義,前提恰是監測點的選擇要具備代表性和參考意義。

  既然城市規劃分有工業區、居住區、文教區、商業區等若干塊功能區,包括PM2.5在內的空氣質量監測點的選擇,其實就應在各類城市功能區中都設置監測點才能為城市空氣質量的評估與後續的治理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參考。

  而對於PM2.5監測點的選擇,其實不妨撩開專業性的神秘面紗,既然事關公眾利益和知情權,公眾理應對監測點的選擇有參與和決策權。

  無論如何,PM2.5監測必須反映實際空氣質量,而不只是把最長的那塊板拉出來遛遛。精心選址出來的監測點事與願違,其實並不能被用來佐證監測點的選址合理。

熱詞:

  • 生態
  • 空氣質量監測點
  • 湖畔
  • 綠地
  • 最優值
  • 松山湖
  • 環境監測
  • 城市幹道
  • 尾氣排放
  • 氣溫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