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李盎:PM2.5不能止于“監測”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荊楚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個月國務院發佈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PM2.5的監測成為其中亮點。從今年起,開始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對PM2.5的監測工作。

  相對於去年9月的一個指導性意見,此次國標一齣,很多城市已經開始監測並主動發佈相關數據。然而一段時間的實踐下來,問題頗多,又基本都可以概括為“為了監測而監測”的形式主義問題。

  據報道,廣州在選定的10個監測點中,有7個在學校,1個在公園,而PM2.5污染的重災區和不少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多成監測空白區;無獨有偶,南京在設點上也存在類似問題,好在媒體報到後相關部門已準備重新選址。監測執行者在監測開始之前的選點問題上已經動起了腦筋,如此扭捏作態,就算按規發佈數據,其公信力又有幾成?

  PM2.5進入公眾視野起于去年美使館自主監測併發布北京的污染數據。中美國情不同,如果説之前環保部門已經意識到了PM2.5的危害性,在緩步推動對其監測的話,那麼此次事件無疑加快了這一進程。事件不斷發酵,媒體不斷跟進,於是有了後來國標的修訂,有了各地紛紛向公眾許願表態。整個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到,媒體報道及隨之形成的公眾輿論一直扮演著監測“推動者”的角色,而行政和環保部門作為執行者往往是在被“推著走”。執行者主動性不強,形式主義在所難免。

  為了監測而監測,工作只做到監測這一步,而鮮有監測之後的治理舉動,甚至個別地方連監測都要投機取巧,這也許是“PM2.5之困”的癥結所在。

  污染物數據不同於天氣預報,不是只要監測並“告知”公眾就萬事大吉了。城市裏機動車每天快速增長,若只“測”而不“治”,或者先測而緩治,恐怕測出的數據和公眾的臉色都會越來越難看。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之後更要進一步將治理落實好,畢竟公眾的根本訴求在於空氣質量的切實改善。

  《標準》的修訂已經讓監測有章可循,但要進一步健全監測之後的治理機制,目前看來還需要媒體和公眾共同問責來推動。污染指數由監測方提供,可到底空氣質量如何每個市民心裏都有所衡量。不妨就由媒體&&,發動市民對本地每日空氣質量來打個分,環保部門的績效考核若能與之挂鉤再好不過,就算不行,每天反映市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聲音對環保部門也是一個督促。

  應當看到,外力的作用始終是有限的。最終還得請環保部門少取巧,多務實,從被“推著走”向“自己走”轉變,用十分努力回報公眾的一分耐心,在做好監測的同時,更需要花心思做的,是對污染的治理。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

熱詞:

  • 監測
  • 監測工作
  • 環保部門
  • 標準
  • 推著走
  • 推動者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形式主義
  • 污染物
  • 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