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曆史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7日 1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有關專家介紹説,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曆史。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於氣溫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説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由於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相關閱讀:

  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挂青,家裏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説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千、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清明節新風撲面 民俗專家呼籲保護舊俗

  清明時節,福州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習慣捧一束鮮花擇日上山踏青、掃墓,講究一點的還會擺上麵包、果品供祭親人。清明節新風撲面之時,民俗專家希望具有福州特色的清明習俗能夠流傳下去。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據説在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二字來慶賀天下太平。由於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所以踏青這個習慣從唐代開始便歷代承襲成為“清明節”的風俗之一。掃墓這一習俗本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其實,清明節還有許多風俗,但已失傳,例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所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傳統節日的內涵非常深刻。

熱詞:

  • 清明節
  • 清明
  • 三月節
  • 射柳
  • 民俗專家
  • 農諺
  • 侗族
  • 羌族
  • 赫哲族
  • 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