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一週經濟評論:為農民“帶地進城”鼓掌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4日 0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盛剛

  落戶城鎮,從農民變成市民,未必一定要“拿土地換身份、換保障”,在外地已有成功的實踐,我省也將開始這方面的探索。日前從國土資源部門傳出信息,今年,我省將重點研究被徵地農民同步實現城鎮化有關支持政策,努力實現被徵地農民“留地安置、帶地進城”,共享城鎮化成果。

  讓農民“帶地進城”,即指在城鎮化的同時,為被徵地農民保留一部分土地作為生活來源,或者作為資本入股、享受分紅,為被徵地農民留下發展空間,旨在解決我省人口城鎮化速度明顯低於土地城鎮化速度問題。讓農民“帶地進城”,關鍵在於對農民土地財産權利的尊重和給農民選擇的權利。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在保障進城農民“土地權益”的前提下,合理健康地推進城鎮化。

  在中國這些年的城鎮化進程中,按現行政策規定,農民通常要退出土地才能獲取市民身份、市民待遇。但現實是,“拿土地換戶口”已越來越不受廣大農民待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課題研究表明,“84%的農民工希望進城定居後能保留承包地,67%的農民工希望能保留宅基地。”顯然,願意進城定居,在乎城市打工的收入和孩子的上學問題,但不願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在當下的農民中有相當的普適性。曾記否,計劃經濟時期,除了當兵提幹和上大學,城鎮戶口大門對農村幾乎就是緊鎖著,改革開放以後,一度農民也熱衷於花錢買城鎮戶口,而如今可以以土地換戶口換保障了,為何許多農民反而不願落戶城鎮了呢?道理很簡單,戶口的含金量大不如以往,而預期的權益又難以保障。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土地價值的日益凸顯,農民也不會視而不見。不少地方,統籌城鄉成了只統“土地”而不統“農民”,或者統“農民”的力度太小,眾多失地農民變市民,不但補償有限,在醫療、養老等諸多社會保障方面與原城鎮市民也仍有很大差距,何況,現在城市中的絕大多數工作並不需要以本地戶籍為先決條件,工作也不是鐵飯碗。結果,“以土地換戶口”,拿到的是一紙貶值了的市民身份,卻失去了不斷升值的的土地權利。這令變身者不滿,也讓待變者卻步。由於某些地方強制農民“以土地換戶口”,還引發了激烈的土地維權。

  從外地的成功實踐來看,重慶的戶籍制度改革,由於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土地權益,不把“雙放棄” (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先決條件,農民可“帶著土地”進城──城市的吸引力猶在,又解除了農民工的失地之憂,因而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一年多時間轉了322萬農民工戶籍。”3月2日,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重慶市長黃奇帆説。

  説到底,城市化是部分農村土地變成城市用地的過程,更是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而轉戶口轉身份的根本目的,是讓他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各種社會福利和保障。既然這種轉變不可能一步到位,在這個過程中,就既要創造條件,讓農民在城鎮安居樂業,也要建立健全有利於農民退出農村的制度安排,包括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産權,讓農民不僅從農業獲益,從打工獲益,而且也能分享土地城鎮化産生的增值收益,有了能應對各種風險的生存保障,農民自會放心地進城落戶。而當農民真正融入城鎮,其生存和發展問題不再依靠土地時,農民從土地上的退出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熱詞:

  • 農民
  • 土地
  • 農民土地
  • 農民進城
  • 進城農民
  • 經濟評論
  • 帶地進城
  • 土地權益
  • 以土地換戶口
  • 被徵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