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誰使PM2.5成為公共問題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0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洪波,知名雜文家。

  衝擊波

  細顆粒物(PM2.5)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重點區域和省會城市展開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從信息來説,這不算新。去年12月,環保部長已發佈這一PM2.5監測時間表。但從信號來説,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是重要的。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與環保部門的安排,分量大有不同。政府工作報告稱,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

  一年前,沒有人可以預計到PM2.5會受到關注。那時,PM2.5隻是一個專業術語,監測和控制PM2.5還不在環境議題之中。專業術語,就是專家的行話,泛着冷色的光,它提高專家的談話效率,同時紮起專業的籬笆。現在,它是公共生活中的概念。

  作為公共話題的PM2.5,在去年10月間出現。北京的秋天灰霾連日不開,環保部門報告空氣質量經常優良,人們發現美國駐華大使館在不斷提醒“不健康”、“有毒害”、“指數以外”。是否監測PM2.5,被認為是空氣評價反差巨大的原因。微博傳播與媒體跟進使公眾更多地關注起來。一個埋伏在標準後面的漏洞,一個不向公眾指明的陷阱,就此顯露。

  不監測PM2.5,空氣質量達標與不達標的城市分別80%和20%;監測PM2.5,情況就會正好顛倒,成為20%和80%,這就是我們基本生活在合格空氣下的真實情況。既然PM2.5已經廣為人知,無人能夠否認它的危害,那麼依靠把主要污染成分排除在標準之外以示大氣治理的成效,就成了一種皇帝新衣式的把戲。

  進入11月中旬,結束這種皇帝新裝把戲的跡象出現了。消息接連不斷:各地可自行決定是否監測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中再度就是否納入PM2.5指標徵求意見,PM2.5預計2016年實施限值標準,全國城市分步開展PM2.5監測,新的空氣質量國家標準納入PM2.5指標……

  PM2.5問題的公共化過程,表明人們已經不能接受把發展等同於增長、把增長等同於一切的推土機般的硬道理。這一過程也使人了解到,生活政治可以是公共空間的一種展開形式。權力、技術、知識、傳播與公眾之間,呈現着複雜的關係。

  人無不有選擇地行動,群體也一樣,權力如此,專家如此,媒介如此,公眾也如此。既然這樣,實現公眾之所願,要靠公眾的自我關切和壓力顯示。沒有公眾的參與,就沒有社會進步和公共福祉,就沒有公益、公道、公允和公正。

熱詞:

  • 生活政治
  • 公共空間
  • 公共問題
  • 公共生活
  • 政府工作報告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環保部門
  • 細顆粒物
  • 經濟增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