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零距離貼近:第三個到位是文學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14: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韶關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龍年正月,春寒料峭。讀韶關資深報告文學作家郭福平、周嶸的新作《春風化雨》(廣州出版社2011年11月版),我卻欣悅感覺到涌動在粵北群山裏的暖暖春意。

  這部長篇紀實文學還有一個副標題:“翁源縣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紀實”,以上中下三篇共47章節的篇幅,對翁源縣的“雙到”工作做了全景式的敘述報告,重點考察其新模式新路子新方法,內中不乏精闢的發現與深度的感悟。

  從中我讀到了作家強烈的現實責任心。作為孤陋寡聞的筆者,正是憑藉此書,才得以知道什麼是扶貧開發的“雙到”,了解了正在貧困山區開展著的功德無量的扶貧工作。這也正是《春風化雨》的社會效益與文學意義。作品體現了作家駕馭社會政治題材的能力,作家能站在現實扶貧工作的高度,從全局與開闊的視野,掃描審視了一個粵北山區縣的“雙到”工作,敘述了在這場改變鄉村貧困命運的實踐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其中,勾勒了駐村工作幹部、縣鎮村扶貧幹部、脫貧鄉親的傳神形象。

  扶貧“雙到”實踐,如何避免寫成枯燥的經驗總結和抽象的工作報告,作家發揮了文學的藝術功能,有匠心獨運的構思與首尾照應的結構;有敏銳的瞬間鏡頭捕捉,有場面細節的描述;有合理的想象與豐富的聯想,更有充沛的真實的感情流露。寫作策略的第一個亮點是,作家把自己作為採訪主人公“我”,自始至終寫入作品,這就起了一石多鳥的作用。首先作家文中的出現強化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具備接受的親和力親切感;第二是作家融入文中,真實的“在場”性,帶來敘事的可信度有力度;第三是作家在文中作為事件“導遊”,既方便行文的穿針引線,也可自由議論抒情。全書開篇第一句寫到:“有好些年沒回家了,2011年6月的一天,我回了一趟。”序篇設計作家多年後還鄉,面對家鄉滄桑,故園新變化,親戚們脫貧轉富的命運,感慨萬千。由此引出對扶貧“雙到”工作的興趣詢問,繼而深入考察。“於是,我和周嶸一起去了翁源,走進一支支紅旗團隊,一位位幫富使者,一名名脫貧之星,聽他們講述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故事……”這是作家寫作策略的第二個亮點,將所見所聞故事化,有點有面,見人見事。有的小故事還寫出了一定的情節性戲劇性。還有生活化的對話,尤為值得稱道的,還是那些富於客家鄉土味的語言。

  《春風化雨》一書,一方面,作為報告,紀實裏有許多翔實的數據、資料文件、總結新聞等引用,坐實證明“雙到”實踐的現象與價值;另一方面,作為文學,運用想象與情感的語言,擁有審美的龐大空間,達到更為形象動人的藝術概括。當然,作為兩三個月速成的文本,作品依然留下本可在思想內涵上做進一步科學提煉的遺憾。

  現在,我可以説什麼是“第三到”了,那就是文學的到位,就是作家要滿懷激情投入到波瀾壯闊的現實改革實踐去,生活中沒有旁觀者,作家不能缺席當下的社會變革。即便是曠日持久的扶貧工作,也有著文學的關注與審視、介入與在場。《春風化雨》正是這樣一個範例,她零距離貼近粵北當下農村現實生活,在敘説韶關扶貧“雙到”故事的同時,也昭示著本土作家關注農民命運的文學道義與良心。

熱詞:

  • 雙到
  • 文學意義
  • 春風化雨
  • 導遊
  • 扶貧工作
  • 扶貧開發
  • 寫作策略
  • 藝術概括
  • 新作
  • 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