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面對面]劉震雲:文學之路(20111009)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22: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dc3c229fd9134616d56a4fa94b6fb846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憑藉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作家劉震雲不久前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劉震雲説,這部小説是他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從成長到成熟,劉震雲在自己的文學之路上走過了怎樣一段歷程,獲獎之後,他又將帶著什麼樣的心態繼續前行呢?今天《面對面》將專訪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震雲。
  
    劉震雲,53歲,河南延津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代表作《塔鋪》、《一地雞毛》、《故鄉天下黃花》、《手機》等。

    視頻截圖

     獲獎不是巔峰 寫作剛剛開始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文學最高獎項之一,代表長篇小説的最高水品。2011年共有5位作家獲此殊榮,劉震雲憑藉小説《一句頂一萬句》位列其中。這部小説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出延津記》講的是楊百順從故鄉出走的過程。 下部《回延津記》講的是牛愛國從異地還鄉的過程。通過出走與還鄉,展示了楊百順與牛愛國的命運邏輯。劉震雲説,獲獎決不是寫作的巔峰,對於他而言,寫作才剛剛開始。這是由寫作者變為傾聽者的剛剛開始,這也是他在創作《一句頂一萬句》時最大的感受。解放對於作家而言是很重要的,而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解放。

     寫作在我家不祖傳 小時曾想當廚師

    小的時候由於饑餓,劉震雲曾經想“當個廚師”,因為“村子裏唯一吃得白白胖胖的就是廚師”,父親也曾經因為賒不到5個饅頭而常被母親“譏諷”。長到15歲,劉震雲離開故鄉去當兵,一去就是4年。在這段時間裏,有些事情悄然發生,劉震雲與文學相遇了。劉震雲對故鄉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劉震雲後來的文學創作中,故鄉成為他作品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懷念北大的空氣 懷念“鍋塌豆腐”

    1977年劉震雲退伍,在家鄉當一名中學教師。高考制度恢復後,劉震雲在1978年以河南省文科狀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開始了新的學習與生活。他十分懷念北大的空氣,老師們給予他的幫助和言傳身教。此外,北大的“鍋塌豆腐”也令他久久難以忘懷。他戲言,“最悲慘的事情,是剛剛在食堂排到,前一個同學剛好買走了最後一塊鍋塌豆腐。”儘管生活過得十分辛苦,但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劉震雲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987年,劉震雲的成名作《塔鋪》出版發行了,

     主角多是小人物 打響“作家電影”第一炮

    對於小人物的關注,是劉震雲作品的一大特徵。但從劉震雲本身而言,他並不覺得自己作品中的這些人物是“小人物”。在很多人眼中比較平淡的畫面,劉震雲都用較長的眼光、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由此發現生活中的美。《一地雞毛》開啟了劉震雲與馮小剛的合作,接下來伴隨電影《甲方乙方》、《手機》的上映,劉震雲的小説變得更加火爆。與影視的結合,讓更多的人更廣泛的知道了劉震雲的作品,他也客串了多部由自己作品改編的電影,打響了“作家電影”的第一炮。

     每個人都會孤獨 我沒有追求幽默 我追求見識

    小説《一句頂一萬句》的人物,想找個人説話都很難。而在小説宣傳海報上“中國人的千年孤獨”,更是直接點明了這部作品的主題。在劉震雲看來,幽默分為好幾個層面,一個是語言的幽默,比如相聲小品;還有一個是事情的幽默,這是一種真實的幽默。劉震雲説,“我沒有追求幽默,我追求見識,追求不同的見識。在不同見識的陽光下,處處是溫暖,是趣味。”

    解説1:9月19號,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國家大劇院舉行。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文學獎項之一,代表著中國當代長篇小説創作的最高榮譽。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獲得了這一殊榮,他們分別是張煒、劉醒龍、莫言、畢飛宇和劉震雲。

    記者:在你最初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得到茅盾文學獎的時候,你當時的反應是什麼?

    劉震雲:當時我在菜市場買菜,然後出版人就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説評出來了,有你,然後我就買西紅柿、雞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雞蛋西紅柿面,當時新浪的主持人還問我,是不是這面吃的跟別的不一樣,我説挺一樣的,雞蛋就是雞蛋,西紅柿就是西紅柿。

    記者:但心情不一樣。

    劉震雲:沒有大喜。如果是驚喜的話,那就證明《一句頂一萬句》寫得不夠好。

    記者:你很自信這個結果在意料之中嗎?

    劉震雲:那倒沒有,那也很可能它評不上,我只是覺得它評不上的話,它並不妨礙我對它的看法,我跟它相處那麼長時間,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講《一句頂一萬句》,沒評上茅盾文學獎,它會減色很多嗎?

    解説2:《一句頂一萬句》這部長篇小説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出延津記”講的是楊百順從故鄉“出走”的過程,下部“回延津記”講的是牛愛國從異地“還鄉”的過程。通過“出走”與“還鄉”,《一句頂一萬句》展現了楊百順和牛愛國的人生歷程與命運邏輯,但這部作品的名字卻引發了人們的好奇。

    記者:為什麼叫《一句頂一萬句》呢?

    劉震雲:一句有見識的話,勝過一萬句廢話, “一句頂一萬句”這個説法不是從我開始的, 2000多年前有人説過,孔子説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見識的話,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這個話是很講究的,他不説朝聞道朝死可矣,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一天頂一萬天。其實《一句頂一萬句》還可以起另外一個名字。

    記者:會是什麼?

    劉震雲:《一天頂一萬天》。

    記者:我不知道對您而言現在是否是你文學作品上的一個巔峰?

    劉震雲:不是吧,我覺得我的寫作剛剛開始。為什麼説剛剛開始呢?是由寫作者變成傾聽者的剛剛的開始。

    解説3:從寫作者到傾聽者,是劉震雲在創作《一句頂一萬句》時的最大感悟。作為一個傾聽者,劉震雲在這部作品中將每一個人物的話都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這不僅讓人聯想起他的另一部與説話有關的作品《手機》,《手機》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嚴守一,因為職業的關係,嚴守一每天都要説很多的話,但在這部書的封底,卻寫著這樣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話,一天不超過十句”。

    記者:似乎説話的這個關鍵詞還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續?

    劉震雲:當然我覺得説話是重要,説什麼樣的話,誰在説話,是作者在説話,還是書裏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説話,而這個話別人沒説過。我覺得這個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達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覺得他突然覺得我應該有一個情緒和心靈的出口,所以當嚴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後,他突然覺得他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説話了,沒有任何人可以説話,他應該怎麼表述呢嚴守一像他6、7歲一樣,拿著一個手電,一個人又到村口的同樣的土崗上往天上寫了一個字,奶,想你。我突然覺著的話,往天上寫字的這種狀態,我特別的想跟嚴守一坐在一起聊天。他可能他在説,我在傾聽,夠了。當你由一個寫作者變成一個傾聽者的時候,你的寫作也變得無比的自由,接著就有了《一句頂一萬句》。

    記者:但很多人也會説,這些書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創造出來的。

    劉震雲:你是創造出來了這麼一個人物,但是這個創造是怎來的,過去的話,可能是劉震雲讓誰來的,現在的話是你們兩個在一個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經説過一個去我們河南汴梁的理論,我也出發了,我出發的同時,可能書裏的人物也早就出發了,然後在一個黃河邊上,大柳樹下,我們遇到了,我説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煙來,特別對勁,説咱倆一塊走吧。

    記者:只是個同路者。

    劉震雲:是個同路者,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寫作狀態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當然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解放。

    記者:哪方面的解放?

    劉震雲: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解放。


  記者:我現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劉震雲: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個最好的傾聽者,而不是最好的提問者。

    解説4:在《一句頂一萬句》這部作品中,劉震雲用細膩的筆調描寫出故鄉延津的風土人情,1958年,劉震雲出生在河南延津一戶尋常人家。

    記者:這個寫作是你從小的夢想嗎?

    劉震雲:寫作在我們家不祖傳,因為我媽不識字,我媽她媽更不識字,到我這兒開始以寫字為生,如果我不是喜歡寫作的話,我不從事寫作。我小的時候一個理想的話是當個廚子,因為在我童年的時候中國人還比較饑餓,你吃多少糧食,不是你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的,是給你發多少你吃多少,叫糧票。在農村的話,也不是你想吃多少吃多少,分給你多少你吃多少。所以我們鎮上一個廚師叫老孫,他是我們方圓幾十里惟一吃的白白胖胖的一個人。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