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公益組織需有效社會問責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0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29日下午,《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在中國扶貧基金會會議室發佈。《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馮利博士等編著完成,圍繞公益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以及治理對策提出了意見。

  活動日趨多元 運作方式滯後

  康曉光教授説,《報告》重點探討了2011年公益組織發展所受的諸多阻力。

  首先,強制性的行政動員募捐方式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廣大民眾的公益熱情,這對於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很大。

  其次,公益彌散現象加重,專業公益機構角色弱化。《報告》指出,一方面,從事公益活動的主體增加,日趨多元化,尤其是電視公益類節目層出不窮;公益活動模式不斷創新,在資源整合、公益理念的普及方面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惡性利用公益及公益資源浪費的現象。隨著公益彌散現象的加重,專業公益機構領域引領者的角色面臨逐漸弱化的風險。

  三是公益組織的運作方式滯後。我國的民間社工組織發展遲緩,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力量薄弱,並且和政府具有嚴格的依附關係。就目前來看,民間社工組織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源仍然集中在政府和公司。

  公眾攜手媒體 監督公益運行

  康曉光教授認為,公益組織治理問題産生的根源主要是委託代理問題,對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會問責制度。

  關於此問題,《報告》建立了三層面的治理模型進行分析。主要是根據利益相關者的差異,把他們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組織內部的成員,比如員工、理事會成員、志願者等等;第二類是同行,所有同行構成了公益部門;第三類利益相關者是公眾、政府、受益者、媒體、企業、捐贈方等等。前者進行內部治理,第二類主體形成行業自律,後者進行社會問責。

  他認為,內部治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先天的制度缺陷,最終往往導致公益組織被少數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的局面;對此公眾和媒體聯手形成的問責壓力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説是公益組織治理的先鋒和主力。

熱詞:

  • 報告
  • 公益組織
  • 問責制度
  • 公益類
  • 組織發展
  • 公益機構
  • 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2)
  • 利益相關者
  • 主力
  • 所有者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