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教師要做“師”不做“匠”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08: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葉瀾

  核心觀點:當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教師只是一個教書“匠”,只要把別人的東西講給孩子們聽,會管住孩子,就是一個好教師。他們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對人的精神生命發展的促進、豐富和創生。今天的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是以知識傳遞為主”的傳統觀點。

  ■葉瀾

  “創新”現在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名詞,什麼人都可以説,哪都在這麼説。對於教育來講,創新、創造、創生,其實都跟人的生命有關。人作為一個生命體,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處在一個不斷的創新過程中。創新是一個人內在的潛能,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現在,對於教育,對於教師而言,激發內在的創新潛能,顯得尤其重要。當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教師只是一個教書“匠”,只要把別人的東西講給孩子們聽,會管住孩子,就是一個好教師。他們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但在今天,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是以知識傳遞為主”的傳統觀點。

  教育實際上是充滿著創造的事業。如果一個教師,自身不懂教育創造,怎麼能把人類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怎麼能把自己的教學內容激活,最後又轉化成學生內在的生命成長?世界上還有比這種轉化更難的事嗎?在課堂上,如果我們按照知識的現成內容,按預先設定的方式來教的話,那麼課堂就會變成一個死板的、程序的機器。

  教育,是面對有生命的事業,它永遠不可能被機器所代替。因為課堂是活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興奮點,面對同一對象或事件,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如果教師能夠把教學的重心放下去,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那麼教師在課堂上幹什麼呢?他要捕捉這些信息,梳理這些信息,並形成新的教學推進點。整個課堂,教師要不斷地接受新的信息,特別是來自孩子們的信息,接受智慧的各種挑戰。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才有教育的尊嚴和快樂,才有成功的感覺,他走進課堂和走出課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然而,現在很多人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對人的精神生命發展的促進、豐富和創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被異化。現在教育規劃綱要呼喚創新,就是要把創新這個核心詞還給教育本身,還給教師的勞動。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戰,享受創造的歡樂;讓孩子享受成長的歡樂。這樣的課堂才是人的課堂,而不是物的課堂。這樣的教師才不是“匠”,而是名副其實的“師”。

  更進一步而言,創新其實應該滲透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而不是簡單地把它作為一節課,作為一種活動,以創造技能技巧的培養為主。用培養技能技巧的方式去培養創新人才不行。創新人才需要思想的自由、個性的獨立,以及對探索始終不倦的興趣。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中,只有營造這樣的環境,創新人才才會迸發出他的創造活力。(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熱詞:

  • 課堂
  • 創生
  • 知識傳遞
  • 好教師
  • 技能技巧
  • 教育教學
  • 學生會
  • 創新潛能
  • 教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