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長汀:經濟騰飛給力生態恢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最近在長汀採訪時,記者體驗到了這一意境。予人啟示的是,當地生態環境10多年來的巨變,除了直接得益於水土流失治理外,也間接受益於産業發展及其帶來的農村人口轉移産生的積極效應。

  河田鎮羅地村的李春華,元宵後即返回長汀經濟開發區的安踏服裝廠。她説,春節過後,村子安靜了,舊時同學紛紛外出打工。她在安踏當車工已3年,月薪2200元,嫂子在長城鞋業上班。她們每月寄錢回家,日子過得不錯。

  村支書劉榮高説,村裏的年輕人差不多都出去了。

  如今山清水秀、村民錢包鼓起來的羅地,曾是水土流失最嚴重地方之一,山光,水濁,田瘦,百姓生活困難。當地曾有民謠道:“長汀哪苦?河田加策武。長汀哪窮?朱溪羅地叢。”

  為了生計,1985年起,特別是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村民攜親帶友外出打工。

  始於2000年的長汀經濟騰飛,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跡,被稱為“長汀現象”。在沿海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內地轉移的背景下,長汀縣抓住機遇,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入駐經濟開發區,在無棉之城崛起紡織重鎮。

  “這需要大批農村勞動力。”縣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局長丘洪興説, 10多年來,長汀舉全縣之力,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水土流失區9個鄉鎮118個村21萬人中,有4.67萬人轉移就業。全縣共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4萬人,戶均1.5人,實現“一戶一就業”。

  也是2000年起,當地水土流失治理連續8年被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8年後,紅土地披上了綠衣裳。

  長汀縣水保局局長林豫豐説,回頭看長汀的生態變遷,可發現,治理水土的“長汀經驗”,和經濟騰飛的“長汀模式”相輔相成。由於在生態恢復的同時,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降低了人對自然的過度依賴。農民收入提高,保障了封山育林真正落實。

  傍晚,正是做晚飯時候。記者在羅地看到,不燒柴火的村莊沒有一絲炊煙。鄉村寂靜無聲,綠色群山環繞,在濛濛細雨中,宛如一幅水墨畫。

熱詞:

  • 生態變遷
  • 生態恢復
  • 經濟開發區
  • 羅地
  • 農村富餘勞動力
  • 安踏
  • 經濟騰飛
  • 水土流失治理
  • 河田鎮
  • 李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