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不用轉基因 江蘇人也能吃上最好大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獲得者王才林:

  不用轉基因,江蘇人也能吃上最好大米

  日前,國務院法制辦對糧食法徵求意見稿予以公佈,意見稿中明確提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對於當前還備受爭議的轉基因技術,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第九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獲得者王才林表示,不用轉基因,咱們江蘇人也能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巧用雜交技術,攻克水稻“癌症”

  1999年3月,王才林在日本宮崎大學從事完博士後研究後回國。次年,江蘇省主要粳稻地區爆發了一種叫條紋葉枯病的病蟲害,當時就有800萬畝的面積受害了。要控制這種病,唯一的辦法就是培育抗病毒品種。

  “日本在20世紀40年代就培育了此類抗病毒品種。後來我就把日本的抗病毒品種跟江蘇的品種雜交,培育適合江蘇當地生長的抗病毒品種。”南粳44不僅抗條紋葉枯病,而且抗倒性也很好,最關鍵是它的産量高,一般畝産都在600公斤以上,高産達到800公斤左右,後來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

  建設“種子銀行”,培育多個超級稻

  在南粳44成功的背後,是王才林與他的科研團隊所掌握的種質資源。在江蘇省農科院中就有這樣一個種子資源庫,外界形象地將其稱為“種子銀行”。正是依靠這座“種子銀行”,王才林成功培育了一個又一個新品種。

  目前,位於農科院的“種子銀行”裏面保存了大概5萬份種子資源,其中有3000多份太湖流域的地方品種和野生品種。

  好品種向北走,要讓全省百姓吃上好米

  王才林培育的“南粳46”在2007年江蘇省粳稻優質米食味品嘗會上獲得第一名,被譽為江蘇“最好吃大米”。不過,成功沒有讓王才林停止探索的腳步。“南粳46”只適合在蘇州、上海地區栽種,為了擴大種植範圍,王才林又育成了“南粳5055”,並通過了江蘇省審定。“接下來的目標還是向北發展,爭取到2014年,能讓淮河兩岸,最遠到徐州、連雲港地區的農民都能種上新品種,讓江蘇人都能吃上最好吃的大米。”記者仲永

  2011年度省科學技術

  獎勵大會25日舉行

  近五成科技成果惠及老百姓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2011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共授獎219個項目,包括一等獎17項、二等獎60項、三等獎123項,企業技術創新獎19項,其中省企業技術創新獎是首次設立並頒獎。

  記者注意到,在200項省科學技術獎項中,農業、醫療、交通等民生科技領域共有94項成果獲獎,佔總數的47%。包括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完成的超級粳稻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江蘇省人民醫院等單位完成的慢性炎症誘導肝癌發生機制及臨床干預新策略等項目。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在服務百姓、改善民生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率。

  除此之外,技術創新企業成為獲獎主力也是本次頒獎大會的特色之一。在200個獲獎項目中,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有101項,超過50%。(通訊員張輝 記者 仲永)

熱詞:

  • 王才林
  • 大米
  • 轉基因技術
  • 種子銀行
  • 抗病毒
  • 農科院
  • 南粳46
  • 江蘇人
  • 粳稻
  • 超級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