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史上第一部苗族英雄史 《亞魯王》發現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7日 2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年2月21日,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重點項目——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的出版成果發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亞魯王》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是當代文學史上的重大新發現,其文化價值堪比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它的發現和出版,改寫了苗族沒有長篇英雄史詩的歷史,是當代中國口頭文學遺産搶救的重大成果。

  《亞魯王》的發現、蒐集、整理、出版背後的故事同樣不同尋常和感人,因為它不僅凝結著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和他的同仁們長達近3年之久的心血,同時還包含著我國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奉獻。

  2009年初夏,身居貴陽的文化學者、作家余未人興奮地打電話告訴馮驥才,她那裏發現了苗族的長篇英雄史詩。

  余未人的信息明顯有告急和求援的意味。馮驥才深信余未人的文化功底與學術判斷力,當即與中國民協有關領導研究決定,由天津大學馮驥才藝術研究院非遺中心派出一個包括研究人員、攝影家組成的小組和山東電視臺派出的影視攝像人員,火速奔往貴州。

  在貴州麻山地區前沿的調查可以説緊張、艱難而又有效。《亞魯王》搶救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

  首先是余未人等學者和作家的積極參與,由於他們始終堅守在遺産搶救的前沿,從而使搶救《亞魯王》如此浩繁的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亞魯王》的收集與翻譯者楊正江。因為直到今天,能夠通曉西部苗語,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筆錄並譯成漢語的人,也只有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正是他最早發現了麻山地區的《亞魯王》,最先認識到它的非凡價值,併為此一直在苦苦追尋。為此馮驥才先生這樣説:“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先覺與行動者,是至關重要的。單説苗族,有多少古老的村寨由於不知曉其珍貴的服飾遺産的文化價值,而被國內外的淘寶者輕而易舉地搬卸一空?可以説沒有楊正江和一些當地有識之士的努力,就沒有今天出版的漢、苗文本史詩《亞魯王》。”

  當然,還有貴州省紫雲縣政府、省文化廳、省非遺中心,以及京津地區的文化單位、大學及社科單位,也紛紛伸出了援手……

  今天出版的《亞魯王》還只是第一部。目前,人力與財力的缺乏仍使工作力度不盡如人意。但人們相信,有馮驥才、余未人、楊正江等文化人及其支持者們的堅韌不拔、無私奉獻,《亞魯王》的未了之事一定能認真地繼續做下去。因為他們傳承的已不再僅僅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産,更是一種閃光的民族精神。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熱詞:

  • 亞魯王
  • 苗族
  • 馮驥才
  • 格薩爾王傳
  • 江格爾
  • 瑪納斯
  • 英雄史詩
  • 麻山
  • 搶救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