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福建科技下鄉走出創新與惠農多贏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7日 0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派出百名專家聯絡百家農業龍頭企業,派出百名科技人員進駐百個規模化種植基地,扶持農民合作組織,建設示範基地,為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科技團隊,搭建聯合創新平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下鄉“雙百”行動,在八閩大地走出了一條農業科研創新與惠農的多贏之路,實現了助農增收和企業增效,贏得農民、農業産業化企業的好評,被稱之為“寫在大地上的論文”。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劉波24日告訴記者,該院積極探索科研機構大規模服務“三農”的長效機制,在長期下鄉破解農民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技術難題中,形成助農增收和科技創新的良性發展格局。

  2009年開始的科技下鄉“雙百”行動,迄今累計推廣良種良法2786萬畝,助農增收60.67億元。劉波説,要形成這種良性格局,關鍵在創建科技下鄉新機制,打通科研生産結合“最後一公里”。

  長期以來,與SCI論文、科研課題、成果專利挂鉤的績效、職稱、晉陞、獎勵,讓專家埋首院所35年到退休,以項目設計來替代技術調研,以個人興趣代替産業需求,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科技下鄉會影響學術水平和創新成果,讓專家備感糾結。服務産業會浪費時間和影響職稱,一度爭論不休。專家們都盯著高精尖,農民、企業需要的技術無人組裝。下鄉是科研職能“錯位”的舊觀念,成為打通科研與生産結合的“最後一公里”的“攔路虎”。

  2009年初,福建省農科院啟動科技下鄉“雙百”行動之初,發現寧德焦城區赤溪鎮農民二年前遠赴廣西千里苦尋,得到價高質劣、冒稱該院甘蔗所選育的良種,讓農民受到莫大損失,這對全院科技人員觸動很大。於是,該院拉開了“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帷幕。

  劉波告訴記者,三年多來,採取長期駐點、紮根農村和流動服務、遠程指導相結合的辦法,針對地方特色産業需要實施項目帶動,每年集中1000萬元資金,實施260多個項目,在農業良種、農民培訓、綠色生産、生態養殖、加工增值、産品追溯、農超對接、休閒觀光、創意農耕等,破解産業鏈關鍵技術難點。

  如是,農業專家將實驗室延伸到企業和基地,在解決生産難題中發表一批高質量論文,獲得一批高質量的專利,取得眾多科研成果。僅2011年該院就獲得了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以上的成果達11項,為歷年之最,自主創新的道路逐步拓寬。

  福建省農科院果蔬保鮮與食品釀造團隊,破解枇杷和青梅果醋、南方山葡萄酒關鍵技術,連續二年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水稻新品種、葉用甘薯新品種、優質楊梅新品種、瓜類新品種、植物疫苗、生物農藥、微生物保鮮技術、微生物發酵床工程化技術、魚類口股疫苗、“以螨帶菌”生物導彈等一大批科學前沿的新品種、新技術研製,都在問需于農、問計于農中提煉形成,取得重要進展,預示著産業應用的良好前景。

  劉波説,科技下鄉,讓專家科研觀念開始逐步轉變,也闖出了農民、企業和科研的共贏之路。(完)

熱詞:

  • 科技下鄉
  • 雙百
  • 惠農
  • 農業科研創新
  • 助農增收
  • 創新成果
  • 科技人員
  • 創新平臺
  • 農業龍頭企業
  • 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