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科技下鄉帶來的專家之“變”(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探索科研機構大規模服務“三農”的長效機制,核心是圍繞政府工作,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載體,在長期下鄉破解農民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技術難題中,形成助農增收和科技創新的良性發展格局。

  要形成這種良性格局,關鍵在創建科技下鄉新機制,打通科研生産結合“最後一公里”。

  傳統農業科研的困局是“35年定律”替代了奮鬥目標。與SCI論文、科研課題、成果專利挂鉤的績效、職稱、晉陞、獎勵,讓專家埋首院所35年到退休,以項目設計來替代技術調研,以個人興趣代替産業需求,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總認為科技下鄉會影響學術水平和創新成果,讓專家倍感糾結。服務産業會浪費時間和影響職稱,一度爭論不休。專家們都盯著高精尖,農民、企業需要的技術無人鑽研。下鄉是科研職能“錯位”的舊觀念,成為打通科研與生産結合的“最後一公里”的“攔路虎”。

  2009年初,我院啟動科技下鄉“雙百”行動之初,發現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農民兩年前遠赴廣西千里苦尋,得到價高質劣的冒稱我院甘蔗所選育良種,讓農民遭受莫大損失,這件事對全院科技人員觸動很大。

  我們感到:單一縣市“蜻蜓點水”的科技服務,不能破解産業需求,提高成果的入企率和應用面,必須開展全省規模的科技下鄉助農增收行動。堅持科研課題來自生産實踐,從成果形成的初期就與農業龍頭企業和規模化種植大戶結合,開展技術攻關。

  3年多來,我們採取長期駐點、紮根農村和流動服務、遠程指導相結合的辦法,針對地方特色産業需要實施項目帶動,每年集中1000萬元資金,實施260多個項目,派出百名專家聯絡百家農業龍頭企業,派出百名科技人員進駐百個規模化種植基地。扶持農民合作組織,建設示範基地,為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科技團隊,搭建聯合創新平臺,在農業良種、農民培訓、綠色生産、生態養殖、加工增值、産品追溯、農超對接、休閒觀光、創意農耕等環節,破解産業鏈關鍵技術難點,實現了助農增收和企業增效。目前,已累計推廣良種良法2786萬畝,助農增收60.67億元。

  科技下鄉,讓專家科研觀念開始逐步轉變轉變從文獻到研究的科研思路,將服務産業作為第一要務;轉變重成果輕轉化的工作意識,將技術應用作為科研歸宿;轉變就研究論研究的評價機制,將服務“三農”作為重要依據;轉變脫離生産的管理方式,將基層實踐納入績效考核;轉變做項目評職稱的思維定式,將聯絡企業作為長期目標。

  面向産業需求,科技創新“主力軍”服務到田頭,讓成果惠及千家萬戶;以産業鏈為主線,推進種業工程、産業體系和農超對接,打破部門、區域、行業界限,形成新型農技組合模式。“雙百”行動3年探索,闖出了農民、企業和科研的共贏之路。

熱詞:

  • 科技下鄉
  • 助農增收
  • 雙百
  • 三農
  • 科技服務
  • 農業龍頭企業
  • 科技人員
  • 科技創新
  • 主力軍
  • 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