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人民網評:立碑揚善,“惠民生”更須“惠民心”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報道,在“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三萬”)活動中,湖北省水利廳下發通知對於塘堰整治立碑的規格、內容都作出統一要求,包括石碑背面要求撰寫“省委省政府恤民情”、“惠民生”、“規模空前,高潮迭起”等,引發媒體與網友的熱議。針對“三萬”挖塘堰活動刻碑事件,儘管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作出解釋、回應了有關質疑,儘管在採訪中較為誠懇地回答了立碑的初衷與必要、規範與執行,儘管這些回應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媒體的質疑、得到了群眾的理解,但仍有一些網友“不依不饒”──“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挖萬塘’就得‘立萬碑’?這筆錢能為民謀多少實事!”

  事實上,無論是“三萬”活動本身,還是規範立碑行為的通知,大抵都還出於“惠民生”的考量。畢竟,挖塘堰是對中央促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落實,基於榮譽感的激勵也未超越依法行政的界限。然而,部分善意網友的“有罪推定”也並非不可理喻:一方面反映的是民眾對“功德碑”的“習慣性焦慮”,近年來的一些“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社會影響極壞,確實傷害了普通群眾的樸素感情;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地相關部門宣傳素養的不足,在立碑之外,有沒有更容易被人接受的留名方式?除了強制通知,有沒有更有效的渠道號召大家不要鋪張浪費?相對事後解釋,事前的輿情預判與事中的輿情引導能否進行得更主動?

  現實中,確有這樣一批領導幹部,相對於“光説不幹”的“假把式”,他們會幹不會説,甚至屬於“光幹不説”的“傻把式”。而在當下,不懂得新聞傳播的一般規律、不善於利用媒體開展工作,無異於自閉雙眼、自廢武功。因此,如若跳出“立碑”與“不立碑”之爭,視野更為開闊地評判這一事件,就會發現癥結其實不在“民生”而在“民心”,出路其實也不在“民益”而在“民意”。

  “惠民生”更須“惠民心”,既要扎紮實實改善民眾、造福百姓,也要學會善待媒體、引導輿論。從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角度來看,時代的發展與形勢的變化,也對執政者的宣傳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説依法行政、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執政能力的“裏”,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微博時代對新聞宣傳工具的運用就是執政能力的“表”,只有表裏如一才能惠及民生、惠及民心。“重民益”更須“重民意”,既要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更要學會尊重群眾的精神意願。去年沸沸颺颺的“月餅稅”,雖然徵收程序于法有據,卻仍不被大家買賬,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照顧到普通群眾的感情與情緒。今年年初大陸首條高速公路“上海滬嘉高速”正式停止收費,就算僅僅少收了幾許過路過橋費,可也收穫了叫好聲連連,經驗還在於重民意、順民心。

  俗語説得好,“人心向背定成敗”,看來我們既要算清楚“一個石碑頂多花費二三百元”的“財務帳”,又要算明白群眾心裏的“意願帳”──“相比挖塘堰每個三四萬的治理費用,立石碑的費用並不大”,為何群眾還是無法接受?面對基層治理中呈現的新機遇、新挑戰,恐怕治理者還須努力做到視“民憂”為“己憂”、將“己心”比“民心”。

熱詞:

  • 三萬
  • 立碑
  • 民心
  • 民意
  • 惠民生
  • 揚善
  • 民益
  • 民生
  • 塘堰
  • 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