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當股東,財産性收入不斷線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記者 黃勇娣)擴大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讓更多群眾獲得財産性收入。記者獲悉,閔行區率先在全市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到目前為止有29個村完成改革,有10個村正在啟動和即將實施改革,3萬多農民由此變成了股東,人均持股3萬多元。今年,更將有60個村開始新一輪改革,明年基本完成所有村的改革。

  閔行農村集體資産總量較大,目前鎮級和村級集體凈資産分別達86億元左右,156個村中集體凈資産超過1000萬元的就有92個。同時,土地補償費、集體不動産收益等形成的農村集體資産還在逐年增多,但越來越多的村在城市化中 “消失”,大量農民身份發生轉變,集體資産收益分配矛盾越來越突出。

  如何通過改制和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産從“虛擬資産”變為村民人人有份的“實化資産”,盡可能避免 “一拆就分、一分就光、一光就死”的尷尬結果,又能讓農民獲得可持續增收,促進集體經濟保值增值?閔行區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探索和完善。區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改制的自發階段,以虹光村、虹五村為代表,將集體資産量化,以分紅來增加村民收入;2003年開始,改制進入引導規範階段,閔行區專門發文推進改制,有14個村試點;目前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不僅成立全市首家社區股份合作社,在工商登記上取得突破,所有股東取得法人地位。

  集體資産改制帶來的首要好處,是農民得實惠,獲得一份可持續的財産性收入。以莘莊鎮明星村為例,2009年村裏拿出449萬元分紅給農民,第二年分紅金額翻了一番多。據了解,2009年,閔行區農民分紅總額為1億多元,2010年分紅總額增加到了1.5億元。改制帶來的活力,還促進了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以梅隴鎮華二村為例,2010年村集體凈資産總額達到2.09億元,比改革初的8500萬元增長了147%。 (下轉第7版)(上接第1版)在已經改制的村,如今村集體資産實行現代企業管理,村黨支部、村(居)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不再出現職能混亂,促進了農村基層民主、穩定。村裏如遇到投資、經營、分配等重大事項,不再由少數幹部説了算,而是由股東(代表)大會決策;幹部的年報酬,也根據其業績由股東(代表)大會確定。這同時也遏制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如莘莊鎮的一個村,改制前一年招待費達42萬元,改制後下降了60%。

  今年,作為上海唯一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閔行區計劃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區農委負責人表示,在理念上,將由“改制”向“改革”推進,明確改革不是為了分資産,而主要是明晰産權、確定農民各自在集體經濟組織中所佔股份。改革範圍也大大拓展,既包括撤制村也包括非撤制村,而且由經營性資産推廣到全部資産改革,村級改制也將向鎮村聯動改革邁進。

熱詞:

  • 改革
  • 股東
  • 財産性收入
  • 農民身份
  • 虛擬資産
  • 分紅
  • 産權制度改革
  • 農村集體資産
  • 2009年
  • 村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