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社會話題
晚上下班時分,天氣很冷。花一元錢進入鹽城BRT,縮起來的手腳頓時放開,空調車裏,溫暖如春……此情此景,不禁想起當年修建這條BRT時的質疑聲:許多大城市都沒有修,鹽城是不是好大喜功?
如今,BRT因快捷、安全、方便、舒適,對這一工程的交口稱讚自然取代了當初的質疑之聲。
類似事情不是個案。因此,有必要分辨一下何為“群眾歡迎”、怎樣才能真正讓我們的工作受到群眾歡迎。
誠然,群眾歡迎不歡迎、贊成不贊成,應該作為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拍手叫好。所以,看群眾歡迎不歡迎、贊成不贊成,要區分是多數人的意見還是個別人的想法。比如鹽城的BRT,如果一聽到質疑之聲,決策者就以為群眾不歡迎、不贊成,這項惠民工程就不可能上馬。
有的決策、舉措是不是著眼于多數群眾,讓大多數群眾滿意,需要時間檢驗,特別是那些具有開拓性、前瞻性的探索。群眾對新生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過程,
下轉A3版
上接A1 版此時就考驗著決策者的學識、勇氣和工作方法。如果決策者對現代城市公交建設缺少廣泛的了解和研究,不根據未來城市功能定位將社會事業適度超前發展,不對群眾做好細緻的宣傳工作,當初就很可能在質疑聲中放棄了BRT。
當然,維護多數人的利益,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少數人的意見。職能部門在依據大多數人意見決策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少數人的要求,尋找、實施盡可能讓各方都認可的方案。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得以上馬,決策者恰恰不顧忌會有人質疑,甚至錯把少數人的阿諛奉迎之詞當作大多數群眾的意見,這倒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