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科技成農業發展重要支撐 去年對增長貢獻達53.5%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4日 0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昨天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這份題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那麼,科技究竟能為我國農業生産帶來怎樣的新格局?

  2011年糧食生産八連增、農民收入八連快,期間農業科技功不可沒,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運用超級雜交水稻品種和高産抗倒、節氮高效等技術不斷提高水稻畝産量,據項目組的吳俊博士介紹,用這一方法,2011年就增加糧食10億公斤!

  吳俊:

  在袁隆平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中心的團隊通過自主創新,培育了廣適應性的不育係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通過自主創新Y58S,還有巨穗稻R1128為代表的雜交水稻親本,選配了系列的超級雜交稻新品種。這些超級雜交稻新品種在湖南省經過“種三産四”的推動,比前五年的平均單産增加計算,總增産稻穀10.37億公斤。

  去年5月底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五省相繼出現較為嚴重的旱情,在安徽,當地的壽縣是歷史上著名的軍墾民囤之地,糧食産量位居全國前列,雖然遭遇災情,但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非常高,記者見到了一位承包7100畝良田的種糧大戶,他告訴記者正因為有了各種農機具才能種這麼多地並且在遇到旱情時也能輕鬆解決。

  記者:怎麼種這7100畝?

  大戶:全部機械化。我們一年收入好幾百萬。

  記者:旱的時候您的地裏是什麼情況?

  大戶:我們直接有排灌機械,受影響不大。

  同時,當地的農機人員還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了先進的抗旱設備。

  工作人員:把水管子一接自動就澆地了,這是最先進的?

  記者:最快多長時間能澆完?

  工作人員:根據旱情,一個小時最少能澆到3到5畝地。

  記者:能省錢麼?

  工作人員:省,省工省錢,還省時間,我們抗旱人工費現在就得佔到30塊錢一畝,加上機械磨損就得到50塊錢一畝,這個機子就很省了,25塊錢就完了。

  有數據顯示,2011年糧食單産增加對總産提高的貢獻率達到了8成5,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已經過半,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53.5%。這意味著我國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熱詞:

  • 中央一號文件
  • 氮高效
  • 農業發展
  • 農業增長
  • 旱情
  • 三農
  • 新品種
  • 抗旱
  • 農産品
  • 超級雜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