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條塊分割”讓太湖治理內耗過甚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2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資料圖)

  太湖流域自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治理,江蘇每年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太湖治理。至2011年年底,5年間,投入100億元從太湖打撈藍藻達280萬噸,但藍藻依然每年爆發(2月1日《廣州日報》)。

  太湖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水臟了,當然是治污。治污工程一茬又一茬,一邊是砸錢整治,一邊是污染延續,終於積重難返。

  據説比照國外的經驗,解決湖泊含磷過高、使湖水變清,需要耗時20至30年。問題是,這20年的時間能不能解決一些、一點問題?上百億的投入不是小數字,悲催的是,“流域內污染企業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職責權限僅在於水質方面,對於污染源,只能向當地政府提供建議”──多頭管理、管而不清的治理機制,除了隔靴搔癢又能如何?

  真正治理太湖的辦法,無非兩條路徑:一是打破區域隔閡,以更高層級的行政權責,整合地方治理權限,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狀;二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的問題。問題的背後,無非還是地方經濟和青山碧水的糾結。當年,途經瑞士、德國、法國、荷蘭等9國的萊茵河,也一度因為水污染,被世界稱為“歐洲下水道”、“歐洲公共廁所”。但若干年後,萊茵河搖身成為跨流域河道治污樣板,個中智慧,無非是得力的協調機制與合理的利益平衡機制。這值得太湖治理者借鑒。(鄧海建)

熱詞:

  • 太湖流域管理局
  • 治理機制
  • 治污
  • 藍藻
  • 廣州日報
  • 心臟
  • 萊茵河
  • 內耗
  • 水污染
  • 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