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太湖治污,亟待觀念和機制變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太湖流域管理局2011年年底最新監測資料,通過“引江濟太”工程,太湖的水質已經發生轉變。但是,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員坦承,徹底治好太湖,絕非一夕之功,“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讓它恢復清澈,至少需要幾倍時間。”(2月1日《廣州日報》)

  必須承認,河流湖泊治污不是一件易事,鄰國日本為了治理琵琶湖就花了30多年。但是,太湖治污20年的成績單卻並不容樂觀,除了年年爆發藍藻,此外,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劣于三類。相比于上百億的投入,我們在治污上的成績顯然太過單薄。

  太湖治污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而最大的制約因素則在於始終缺乏一個完整的管理機制。比如,流域內污染企業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職責權限僅在於水質方面,對於污染源,只能向當地政府提供建議;再如,多頭管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由江、浙、滬三省(市)按塊負責,規劃打架時有發生。

  而這,又是當前國內比較常見的管理模式,而支撐這種模式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發展經濟的觀念。在我們的發展觀念裏面,雖然也強調可持續發展,但實際上發展經濟仍然要比治理環境更為迫切,因此,地方利益的協調便左右了治污的管理模式,各種利益難以調和的情況下,治污的管理部門便只能在政策的夾縫中左衝右突。

  因此,當務之急,要想實現太湖流域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亟待在觀念和機制上尋求變革。首先,要徹底放棄“先污染後治理”的經濟發展理念,在決策層面提高對太湖治污的責任感和危機感;其次,要實現流域和區域規劃的統一,站在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為太湖流域徹底實現無污染打牢基礎;再次,賦予治污的管理部門更大的權力,變“多龍治水”為“一龍治水”。

  而這一切,我們除了可以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向日本等國家汲取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如果,我們仍然沿著現有的治理思路和做法,只會陷入“治理──污染──治理”的怪圈,而當下的治理成本也將極其昂貴。

  (來源:紅網)

熱詞:

  • 治污
  • 太湖流域管理局
  • 機制變革
  • 飲用水水源地
  • 廣州日報
  • 引江濟太
  • 水質
  • 龍治水
  • 監測資料
  • 河流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