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互掐”的本質是中西教育差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羊城晚報記者 唐珩

  近日,某電視招聘節目的一段“海歸女劉俐俐與主持人張紹剛互掐”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有人力撐24歲的女海歸,認為“圍攻”女孩的主持人和嘉賓BOSS“很不厚道”;有人則認為劉俐俐“太囂張”,不尊重嘉賓BOSS,被“教訓”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人説,是炒作團隊運用了巧妙的剪接,“炒”紅了這個電視節目。留學專家胡丹則表示,不管孰是孰非,這個小風波都讓人不得不正視中西教育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節目裏,劉俐俐的一句“中國變化好大”,拉開了與主持人“互掐”的帷幕。主持人認為女孩用“中國”二字,聽起來像是以“外國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國家,實在是太“不愛國”。面對有點傲慢且伶牙俐齒的女海歸,主持人表示“渾身一陣陣犯冷”,最後甚至提前結束女海歸與BOSS團交流的時間,直接要求他們表態,現場氣氛火藥味濃烈。

  胡丹分析:“這場‘互掐大戰’歸根到底是中西教育差異造成的,喜歡‘乖孩子’的主持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不容置疑”的標準答案。在這種教育理念底下,習慣死記硬背的學生日益缺乏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而對權威提出質疑的學生卻受到忽視甚至打壓而逐漸失去求真熱情。雖然國內學校已經逐步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但是相對歐美國家,中國學校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越來越多中國學生選擇國外學校的原因。”

  胡丹提醒,到海外留學並不代表學生就可以丟掉考試和作業。相反,由於中西教育的差異,留學初期學生可能要面對更大的學習壓力,建議學生出國前做好語言等相應的培訓,這樣可以更快地融入國外生活並跟上學習進度。

  胡丹介紹説,中國的傳統課堂教育,令師生都習慣於“填鴨式”教學,一堂課下來,基本上就是老師講、學生記,師生或學生之間幾乎沒有時間進行互動。而歐美的課堂與中國課堂相比,其開放性和互動性十分強,而且會更加強調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個性和創造性。以美國課堂為例,一門課的課程學習時間有老師講授、學生集體討論以及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研讀和思考,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課程沒有唯一正確或錯誤的標準結論。而習慣於“老師講、學生聽”的中國學生,在國外留學初期,往往對沒有“標準答案”的教學方式感到無所適從。

  胡丹説:“歐美學校的作業一般分課堂作業和課題研究,課堂作業在課堂內完成,課後作業一般是課題研究。通常是一週交一次課後作業,老師會預留時間給學生消化、思考、整理。”因此,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外國院校學生,往往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創造性思維也變得更強。而中國學生的作業,則普遍是今天佈置明天交,更多的是看重“標準答案”而不是思考過程。

  胡丹指出,在國外,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真投入到每一天的學習中去,不僅是為了學習的樂趣,還因為其教育評價標準是過程性評價加上考試成績。換言之,課堂表現、作業情況都會影響最終的學習成績。反觀中國學習的評價標準,則是採用“一考定終身”的形式,影響了公平性。

  唐珩

熱詞:

  • 教育評價
  • 中國
  • 中西教育
  • 過程性評價
  • 教育理念
  • 標準答案
  • 老師
  • 建議學生
  • 填鴨式
  • 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