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年新模樣:親情文化是磁場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2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走家串戶、電話拜年外,這個春節,南京大學學生陳華還通過微信給很多人拜了年。“微信拜年將聲音、文字、表情、圖片全部融合在一起發給朋友,讓人感受到別樣的新年祝福。”陳華説。

  拜年方式的豐富是中國年新模樣的一大表現。回顧春節長假的點點滴滴,人們會驚喜地發現,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不斷融合中,烙著深深“親情文化”印記,中國年的新模樣正越描越清晰。

  2011年,微博深度影響中國;而這個春節,微博則成了人們一種拜年方式。在南京一家外貿企業工作的朱浩説,“在微博上回復評論都是一對一的,顯得更為誠心。”

  過春節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旅遊過年的大軍中。記者從南京多家旅行社了解到,今年春節旅遊市場異常火爆。出境遊、海島遊備受追捧。全家選擇到海南旅遊過節的南京市民黃琴説,以度假休閒的方式過節,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也可徹底放鬆下心情。

  龍年春節處處洋溢著濃濃文化味。記者在江蘇的南京、鹽城等地採訪發現,很多人在走親訪友之餘,還走進博物館、影劇院、書店和公園,選擇文化休閒的方式過節。為了配合市民群眾這樣的需求,當地政府也推出了多道免費文化大餐。在南京夫子廟,秦淮花燈和空竹表演成為節慶的主角。

  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産研究所副所長陳竟表示,經歷了工業文明衝擊之初的徬徨後,與農耕文明相伴産生的傳統年文化正逐漸適應時代的步伐,並結合時代的特色在創新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親情文化之根深植也成為中國年新模樣的重要內容。大年初一才從西安乘火車趕回老家鹽城的姜海燕告訴記者,由於車票緊張,她只買到了除夕夜回家的火車票,但不管多遠、不管付出多少,她一定要回家陪伴父母過年。“老人們辛苦將我們拉扯大,如果連過年求個團圓都不得的話,那就是我們做子女的太不合格了。”姜海燕説。

  與“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農耕文化時代不同的是,如今出外打工、在外工作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平日裏,為了工作和生計到處奔波的人們,孝敬老人、回家團圓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承載著濃濃親情的春節長假於是成了補償父母和家人最好的時間。

  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撰文表示,節日的本質是精神的,臨近過年,中國所有的城市、鄉村,都變成了情感磁場,把出門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每望著人滿為患的機場、車站和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都會為“年文化”在中國人身上的這種刻骨銘心而感動。春運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闔家團聚嗎?

  陳竟説,親情文化實際是中國人“家”文化的一種表現。看似平淡的背後,是對家庭、對親情的堅定守候,是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

  對新年年景的期盼是中國年文化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新年期盼的內容也發生著變化,這也構成了中國年新模樣不可或缺的部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談及龍年願景,每一個人對年景的期盼都是希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夢”的具體內容各有各的樣:種糧大戶希望風調雨順、養殖大戶希望市場平穩、退休老人希望納入社會保障……

  陳竟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祖國的富強,人們在新年許下的夢想越來越多姿,這些也成為追逐幸福的動力。在各級政府努力提升各項保障水平和居民幸福感指數的大背景下,相信每一個人的“幸福夢”都能得到很好的實現。(記者蔡玉高)

熱詞:

  • 傳統農耕文化
  • 信拜年
  • 文化大餐
  • 模樣
  • 磁場
  • 親情
  • 旅行社了解
  • 微博
  • 南京夫子廟
  • 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