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龍年年味呈現V型反彈 專家稱中華文化自強表現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4日 07: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調查顯示今年“回家過年”呼聲高漲,專家稱這是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的表現 據新華社

  爆竹聲中龍年到。13億中國人是否依舊堅守著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爆竹、拜大年等傳統習俗?

  記者調查發現,與出國旅遊、上網“沖浪”等新式休閒過年方式相比,“回家過個傳統年”的呼聲在龍年裏更加高漲,春節傳統民俗正悄然回歸。

  過年,雷打不動一定回家

  “過年,雷打不動,一定要回家!”在上海工作一年多的白領季婷在除夕之夜坐飛機回到老家重慶,借微博群發私信,向親朋好友問候。“回不了家,也要團圓。”來自安徽鳳陽的農民工歌手宋亮亮雖然沒有時間回老家過年,但也趕在年前將父親和哥哥接到上海團圓,感受不一樣的“年味”。

  “回家”已成為龍年春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國家有關部門預計,2012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有望達31.58億人次,超過2011年。從媒體和網民熱議“曲線回家”,到央視春晚主題定為“回家過大年”。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都企盼闔家團圓,共度歡樂時光。

  微博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春節要將時間和金錢花在陪伴和孝敬父母上。在手機短信拜年成為主流的同時,仍有近五成的受訪網民表示,“登門拜年”“正月回娘家”的傳統習俗不能丟棄。

  與“回家熱”相得益彰的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龍文化”在龍年新春到來之際愈加紅火起來。大街小巷,龍燈、龍船、龍挂件令人眼花繚亂,竹龍、糖龍、剪紙龍各具神采。城鄉各地可謂龍“山”龍“海”,一派喜氣洋洋。

  轉型,年味也在與時俱進

  專家分析,當代中國的“年味”也在與時俱進,“轉型升級”,從原來單純注重團圓和吃喝的習俗,逐步向歡聚、玩樂、交友、出遊、購物等綜合性的新習俗轉變。比如煙花燃放“由緊入松”的人性化規定,就不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簡單的“復古”,而是推崇人與生態之間、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的年俗文化。

  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田兆元説,燃放煙花爆竹是傳統中國年最獨特的民俗之一,明令禁止只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近年來“由緊入松”的舉措,充分説明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正進一步尊重和順應民間習俗的發展潮流。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分析,將環境保護和高新科技等元素融入春節,將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年俗發展的大趨勢之一。他認為,作為誕生於農耕時代的重要民俗文化之一,傳統春節習俗能否與現代化的民眾生活相融合,是一大課題。前些年,“洋節”特別吸引中國年輕人,而這些年,傳統春節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好玩了,除了繼續重視家庭的孝文化,春節的社會交往功能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年俗復興

  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田兆元教授分析,前些年,春節的“年味”確實有所淡化,但近年來又逐漸得到重視,“年味”呈現“V”型反彈。這得益於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的實施,以及百姓文化觀念的逐漸轉變。在經濟高速成長的背景下,“闔家團聚、敬奉祖先”等傳統重新受到重視,這是一種文化自覺的表現。

  “中華年俗文化的復興,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範圍最大、傳統與現代生活高度結合的一種文化實踐。”田兆元教授認為,“年味”回歸彰顯了中國民眾正在從文化自覺,向著文化自信、自強逐步發展的心理路徑。“我們在尋找一度失去的自我,我們需要從文化中獲得精神領域的自信、自強,更需要使自己的心靈有所依託。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春節年俗,便首當其衝地得到重視。”他這樣分析。

  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與民俗學專業副教授王娟分析,春節年俗正在從一種莊嚴的文化儀式,逐步“進化”為社會整合的催化劑。春節年俗應更加關注未來、更為下一代所喜聞樂見。包餃子、守歲、拜年的傳統禮俗,過去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逐步傳遞給下一代。而今,“年味”的復興必然要依託網絡、電視等現代傳播媒介,實現新的跨越。

  “對於時間、歲月的依戀和對未來的期盼,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隨著中國人在精神領域的追求進一步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將在當代中國社會變得更加可持續。”田兆元展望。

熱詞:

  • 文化自覺
  • 年味
  • 看春晚
  • 文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