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大劇院模式,各地都能複製嗎?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熱潮正在全國興起,其中,正邁向文化強省的江蘇在不久前的專題發佈會上公佈説,3-5年內將在省會南京的玄武湖東畔建成規模僅次於國家大劇院的江蘇大劇院。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是文化大躍進,更不是盲目大擴張,應該是滿足群眾基本的以及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因此,筆者要對江蘇大劇院的建設潑點冷水。

  據悉江蘇大劇院投資預算高達20億元,規模僅次於國家大劇院。那麼,南京與首都北京比較,文藝演出市場在不在可比較的層面?南京在國內一線超大城市群裏,就文藝演出規模市場而言,究竟處於什麼梯次?真的有必要建設那麼豪華的劇院嗎?

  就全國看,國內劇場有九成處於常年閒置的窘境:國內有近1000家劇場,除北京、上海的大劇院外,90%以上的劇場使用率在5%左右。即使是北京這樣的文化中心,靠演出贏利的劇場不超過10家,經常有演出的劇場不超過30家。據北京市業內人士説,按一座劇場均價1000萬元,就意味著有100多億元的國有資産常年閒置。而南京地區現有的演齣劇場,諸如南京文藝中心、人民大會堂、紫金大劇院、大行宮會堂、南藝音樂廳等,全年場租率究竟是否飽和?據筆者所知,情況遠非如此。

  文藝演出界都清楚,劇場的經營是一個世界性的管理難題,特別是大型劇場的經營,幾乎沒有完全按照企業化經營成功的案例。因為劇場本身是帶有公益性的基礎文化設施,需要國家財政和管理基金、社會支持及優化經營共同維繫的非營利性組織。像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以及杭州大劇院等大型劇院,如果按照企業經營、企業財務核算,其結果只有虧損。昂貴的建造費、設備費、維護費、折舊費、水電空調費、電子化管理程序、管理隊伍等,絕不是租金、旅遊收入、多元化經營收入能平衡掉的。一句話,劇場需要“養”。

  據此分析,假如3-5年後江蘇大劇院落成了,誰能保證不會落到日常冷冷清清的境地?如果説,商業化運作不能承擔那麼龐大劇院的開支,勢必轉嫁為由政府財政背負的沉重包袱,從而,經濟效益沒有取得,連社會效益也因無人問津而喪失。據説,江蘇大劇院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而立項的。既然是公共服務項目,那就要保證群眾基本的文化需要。而要保證基本文化需求,完全可以在全省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建設方便市民就近能享用的平民化劇場。

  早在2004年的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王鐵成委員就呼籲説,現在價格能為普通觀眾接受的平民化中小型劇場太少。演出票價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百姓難以接受。劇場要價太高,一定程度上把大部分觀眾擋在了門外。政府應確定誰來建劇場、誰來經營劇場、應建多少劇場;沒必要拆除原劇場而新建劇場,應考慮改造現有劇場;劇場規模不是越大、越豪華越好。從老百姓的需要來看,應多建平民化的劇場。其實,就是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尚缺少低價的中小型劇場,這很不利於文藝演出的社會化。

熱詞:

  • 劇場
  • 文化需求
  • 複製
  • 國家大劇院
  • 南藝
  • 旅遊收入
  • 全國政協
  • 上海大劇院
  • 均價
  • 十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