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十字路口稻米加工業轉型不等閒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0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避免“谷賤傷農”並非是以稻米加工行業利潤萎縮為代價,而近年來這種情形卻反復而清晰地上演。

  為保護農民種植利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府對稻穀種植給予重點關注和大力支持。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1年間,早秈稻、中晚秈、粳稻政策最低收購價分別由1400元/噸、1440元/噸、1500元/噸提高至2040元/噸、2140元/噸和2560元/噸。政策光環的籠罩對稻米産業鏈上遊有所傾斜,農民增收較為穩定。

  但是,惠農政策卻顧及不到稻米加工企業的經營。作為稻米産業鏈上的中下游,稻穀價格上漲直接擠壓了企業利潤空間。據報道,目前東北三省六成以上大米加工企業處於停産狀態,行業競爭越加惡化。

  企業歉收背後,“啞巴吃黃連”的苦局絕非一朝一夕。一方面,國家托市政策將持續影響稻穀價格,年年攀升已成趨勢。在人均耕地面積下滑和土地、水資源稀缺等硬性約束背景下,預計2012年政府對稻穀托市價格將相應提高10%-20%。另一方面,2011年我國稻穀總産量達到20078萬噸,消費總量約為18725萬噸,供給盈餘1353萬噸,直接導致大米供需環境對價格産生不利影響,從而進一步壓縮稻米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面對上遊原料稻穀價格高企以及下游大米價格低迷的雙向夾擊,決定了稻米加工行業整合、重組、轉型與升級,歷史變革在所難免。

  長期以來,國內稻米加工行業“小、散、低”的狀況一直較為突出。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大米加工企業由2008年的7698家減少至5666家,年産能約9463萬噸,但日加工400噸以上的企業僅為48家,超過80%的企業日加工能力在100噸以下,且以民企居多。這種現狀與大米加工業發達國家的規模化、集約化特點差距很大。對於仍處於僅能滿足口糧大米需求初級加工階段的稻米企業而言,精細化與産業鏈延伸化或許是迫在眉睫的通關之路。

  通過對比發現,雖然我國稻穀産量在全球份額中佔比高達37%,但稻米加工有效利用率只有60%-65%,深加工比例更是不及10%,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下。而美國、日本稻米精深加工産品多達350種,深加工比例高達40%以上。稻米全産業鏈深加工模式不僅必要而且可以借鑒。在稻米精深加工技術和工藝不斷創新發展的形勢下,如果按照稻穀産出約67.5%的精米、8%的碎米、6.5%的米糠和18%的稻殼計算,深加工産業鏈將使得稻穀附加值大幅提高,約有70%以上的升級空間。

  而隨著大米消費結構的變化,非食用需求數量增加,大米下游各個環節的開發前景廣闊。比如,像食用油行業“小包裝”化的精細包裝,大米蛋白粉由飼料級向食品級的驅動,大米澱粉糖的補充和利用等。唯有産品附加值增加、價值提升,企業利潤保持相對穩定,才能有做大做強的基礎和理由。

  因此,在大豆産業已然淪陷,玉米産業“岌岌可危”的時代背景下,稻米加工行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轉型升級不僅承載著糧食加工安全之重,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世界洪流中爭奪話語權的必經之路。

  (作者係寶城期貨分析師)

  (來源:證券時報)

熱詞:

  • 稻米加工
  • 水資源稀缺
  • 大米澱粉
  • 惠農政策
  • 加工業
  • 期貨分析師
  • 稻穀價格
  • 早秈稻
  • 種植
  • 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