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城鄉人口比例逆轉的喜與憂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0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不包括港澳臺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473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4萬人。從城鄉結構看,城鎮人口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145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個百分點。

  城鎮人口總數超過鄉村人口總數,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世界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以從事第二和第三産業的城鎮人口為主,而從事農業生産的鄉村人口數量較少。這一轉捩點的到來,意味著中國城市經濟創造了數量龐大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城裏站穩了腳跟,求得生存和發展。對於長期處在城鄉二元結構下飽受歧視的農民來説,這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好消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的國家而言,這不能不説是一項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

  然而,也不能過於高估這個好消息的價值,更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如果我們仔細檢視數字之後聳立的事實,就會發現在一些地方,農民只是名義上、理論上轉化成了城裏人,與之相應的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生活保障卻沒有到位。他們戶口本上的身份已經是市民,卻並沒有完成經濟形態、社會管理以及個人素質方面的全面跨越,他們仍然只是城市的邊緣人群。

  在粗放式城市化的浪潮中,有些農民還沒能享受做市民的樂趣,就遭遇了生計方面的困難:原先當農民的時候,他們吃穿用度開銷都著落在土地和林木上,現在失去了土地和林木成為市民,並沒有憑空生出其他的謀生技能,其收入一下就失去了保障。當然,既為市民就當納入城裏人的社會保障體系,然而現有的城市社保本就處於低水平的狀態,新市民還不可能一下子就與老市民等量齊觀,也就無法徹底沐浴在低保和醫保的陽光中。生活成本增加,經濟收入減少,福利保障水平不高,這些新市民想不邊緣化也難。

  “蘿蔔快了不洗泥”式的城市化給個體帶來了困擾,同樣也帶來了集體性的難題。在一些地方官員氣勢如虹的沙盤作業中,許多村子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城市的“街道”,基礎設施和公共産品供應短缺,道路狀況不佳,環衛設施不足,舊的經濟組織形式已經粉碎,新的經濟形態一時半會兒難以形成。改善一個區域的城市公共設施,打造一個區域的成熟經濟增長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心血以及時間。這對於地方政府來説,是實實在在的難題和考驗。

  不得不説,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只是看重城市面積的擴張和GDP指標的增長,看重農民的土地變成商業區和工業區後的經濟增加值,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深陷轉型陣痛中的新市民的感受,在配套措施和幫扶規劃方面都有欠缺。這使部分農民承擔了城市化進程中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代價,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甚至引發社會問題。因而,對於政府部門來説,不能只盯著漂亮的城市化數字報表,更重要的是對新市民悉心呵護、用心扶植和耐心引領,幫他們走出困境,在城市中活得自如而有尊嚴。

  (來源:千龍網)

熱詞:

  • 農民
  • 城鄉結構
  • 城鄉二元結構
  • 城鎮人口
  • 街道
  • 鄉村人口
  • 市民
  • 城市公共設施
  • 邊緣人群
  • 經濟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