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3日 11: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謹以此片獻給新農村建設者們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裡燕山西來,太行北上,運河東去,華北平原向南徐徐展開……千百年來,八達嶺腳下的這座華夏古都,不知演繹了多少傳奇故事。
新農村 新生活
2010年的春節,是一個讓每位京郊農民都格外興奮和激動的節日。因為在過去的一兩年中,雖然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但北京的農民人收入卻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同比增加13.4%,人均純收入一萬二千元。世世代代向土地討生活的京郊農民,正向著新生活、新未來闊步邁進。
今天,相對於中心城區,京郊大地仍然寧靜而質樸。然而,這寧靜質樸中,新的生機正在這裡孕育、昇華、蓬蓬勃勃生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改變著幾千年來的農村面貌,改變著農民的觀念形態和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歷史已把京郊農村帶入了重塑、再造與不斷超越的軌道中,譜寫著新農村、新生活的華麗篇章。
在人們的記憶中,改革開放之初的北京城只限于二環之內,而後,逐漸擴展到了三環、四環、五環、六環……就像一朵正在盛開的蓮花,綻放出迷人的風采。 從城鄉結合部,到規劃中的新城、一大批重點鎮,再到新型農村社區,城鎮化正以奮進的主調、鏗鏘的節拍,彈奏出激揚的樂章。過去,當一個城裏人,是每一個農民高不可攀的夢想,而如今,短短的幾年時間,似乎不經意間就夢想成真了。
作為城鄉結合部的北塢村,過去是有名的臟亂差村,如今經過改造,一排排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各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現代化的小區,農民過上了“安居、樂業、有保障”的城裏人生活。
2010年城鄉結合部又有50個重點村啟動了整體改造工程,涉及村域面積85.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4萬人,流動人口超過100萬,拆建總量相當於再造一個北京老城區。在這場宏大的變革中,這50個村的百姓都將會得到新的資産、新的就業崗位、新型經濟組織、城鄉一樣的社會保障、舒適的住房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務。
合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節拍,北京小城鎮建設也正在尋求新的突破。目前,全市42個重點鎮已全部完成規劃,非農産業快速向小城鎮聚集,農民實現就地城鎮化,小城鎮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節點作用日趨凸顯。這不僅為首都的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也徹底改變著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
與城鎮化交相輝映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今天,當你走進京郊大地,就會發現過去那些古舊簡陋的村莊已經難覓蹤影,映入眼簾的是金黃翠綠中掩映著的一個又一個的美麗鄉村。你會感嘆時代的變化是多麼巨大而深刻,過去的農村訴説的是千年不變的故事,而如今,變、巨變、成了她的主旋律。
早在遠古時代,生活在現今房山區週口店一帶的先民們就已掌握了火的使用,並由此開啟了人類童年的生活。
在今天的京郊農村,我們發現,火已經被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引入了千家萬戶。
村民:嘿,你説這兒做飯還挺快的,閥一擰一炒幾分鐘就得了。
解説: 沼氣不但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新的能源,更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循環經濟的新模式。而這只是北京市實施“五+三”工程中的一項。
“五+三”工程中的“五”是指:農村街坊路硬化、綠化、供水管網改造、污水處理、垃圾消納、廁所改造等五項工程;“三”就是讓“農村亮起來,農民暖起來,農業資源循環起來”的“三起來”工程。
這“5+3”工程,從2006年在80個村進行試點起,短短的五年時間,就實現了對3955個村莊的全覆蓋。五年來全市農村新修街坊路7600多萬平方米,鋪設供水管線9000多公里,改造戶廁70多萬個、推廣太陽能路燈20多萬盞;住房保溫節能改造3.7萬戶,推廣新型節能吊炕38萬鋪;建成太陽能浴室700多座,沼氣站和生物質氣站200余座。
這些工程涉及到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過去城裏人下鄉最愁的就是上廁所了,可如今農民不僅用上了衛生廁,而且勞作了一天后還可以回家舒舒服服洗上個熱水澡。
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就會競相閃亮,農民們再也不用過黑燈瞎火的生活了。
用農民自己的話説,他們過上了“走平坦路、喝潔凈水、上衛生廁、睡節能炕、住保溫房”的新生活。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富裕的生活就像池塘水面上的漣漪,一圈一圈地擴張開來。今天,行走在郊區的公路上,有時你甚至分不清哪是農村,哪是城市!
位於東五環之內古運河漕運碼頭的朝陽區高碑店村,一度曾是“三無村”,也就是説:“叫農村無耕地,叫農民無農業,叫農轉非無工作”。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高碑店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以高度自主的精神投入到新家園建設,他們以經營古典傢具為主題,打造出了一個綠樹掩映、湖光倒影、古色古香的文化新村。説起這種變化,高碑店人記憶猶新。
朝陽區高碑店村書記支芬:我們村的老百姓呢,現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比如説我們老人的退休費,從02年的215元,現在提升到910元。我們原來的職工的工資,從500元現在提升到1500元。
平谷區大華山鎮挂甲峪村原本是個偏僻、閉塞、要什麼沒什麼的窮山村,甚至有六十幾個光棍漢娶不上媳婦,現在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平谷區大華山鎮挂甲峪村書記:她認為我們農村農民還能住別墅?是不敢想。農民搬進以後感覺到很幸福。
變化還遠不止村莊的面貌,隨著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資源要素向農村的傾斜,農村社會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俗話説:養兒防老,怕的就是老無所養。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農民轉向了社會養老。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92%的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每人每月可享受280元的基礎養老金。另外,男的60歲、女的55歲以上的城鄉無保障居民,每人每月均可享受200元的福利養老金。老人們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平谷馬坊鎮塔寺村 李永青:要不緊著靠兒女的了,這個不用靠了,比兒女不強多了。我們到倆這個月一人200,400,再加上我那一年6000塊錢一萬塊錢不行了嗎那個,你在農村就好,不説好也得上中等了這個。
北京作為首都,已經在全國率先基本建立起了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就大大減少了長期困擾農民的後顧之憂。
過去,農民得了病,小病拖大、大病死扛,因病致貧是很普遍的現象。如今,合作醫療大大減輕了農民看病的負擔。 採訪:王平鎮色樹墳村 雷彪 農民:他有二次報銷的,我這高興死了。我這二次報銷我也沒敢我去了一領,呵,給了我4000塊錢。我説這回給了我大勁了,我這回該人錢我都能還了。所以呢雖然在我這兒精神上就給我一個鼓勵,所以使我這個戰勝了疾病確實起了挺好的作用。
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6%以上,人均籌資標準520元,其中80%以上的資金由政府承擔。公共財政的暖風麗日讓京郊農民過上了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
新産業 新生態
北京是一個擁有近2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而且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社會的中等富裕城市的行列。 而相比于日趨富裕的巨大人口而言,北京土地資源又十分有限,人均耕地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0,這就註定了北京要發展農業,就必須走與眾不同的道路。 那麼,路又在何方?實踐給出了圓滿的答案。這就是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就是要充分發揮北京在資金、市場、技術和信息方面的優勢,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程度,全面開發農業的生産、生態、生活等多種功能。
眼下的北京已經進入了冬季,但在京郊大地那一座座一排排的溫室大棚裏,仍然是花紅菜綠,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農民們建起了設施農業,他們再也無須固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古老秩序,農業變成了全年無休的産業。
昌平農業服務中心徐主任:我們昌平的草莓産業已經在昌平一花三果的農業主導産業當中,已經是成了繼蘋果之後的第二個産值過億元的農業項目。這個果啊單果種能達到70顆,這個春節的時候,最貴能賣到280塊錢一斤。
2012年世界草莓大會將在昌平召開。目前,全市已有設施農業28萬畝,今後幾年,伴隨著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啟動實施,還將以每年4萬畝的速度增加。這就為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同時自然也打開了農民增收的大門。
通州金福藝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鎮錫:將來的農業應該是高科技的農業,應該是數字化的農業。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現代化的植物工廠,改變過去農民靠天靠日頭去種植蔬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歷史性地把“自主創新”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提了出來。如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科技型擴大再生産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已成為北京的戰略選擇。
北京有著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科技資源。近年來,全市在良種培育、示範推廣、教育培訓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9%,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種業的蓬蓬發展,就是科技進步最直接的體現,也直接彰顯了都市型現代農業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特徵。目前,全市有80多家研發機構,全國前10強企業中,北京就有4家,全球10強種業巨頭有8家在北京設有研發或分支機構。北京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種業企業聚集中心和種業交流交易中心。到今年為止,北京已成功底舉辦了18屆種業大會,而且2014年世界種業大會也將在北京召開。北京正在加速打造世界的“種業之都”。
先鋒中國區總經理杜邦全球副總裁倪博:北京是政治中心 又是農業研發的一個中心 所以我們想通過在北京投資籽種産業來輻射全國。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在京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協議。5到10年後,北京將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産業鏈創業服務中心。
科技將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飛向更為高遠遼闊的天空。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世矚目,京郊農業經受住了一場嚴格的考試。以三元、順鑫、華都、百果神農等為代表的“京字號”農業企業,圓滿完成了奧運會期間食品供應任務,以100%的合格率和0事故率,在國際舞臺上完成了一次精彩亮相。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福平:百年奧運安全為重,奧運食品供應絕對不能出任何問題。在關鍵時刻作為國有企業我們必須承擔責任。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不僅集約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還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産業聚集、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和創業基地,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達到500多家,産值達到600多億元。通過農産品精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北京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人們在緊張工作之餘,希望能夠走近自然、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於是,每到週末,你總能看到在通往各區縣的公路上,排起的那長長的出城郊遊車隊。開發農業觀光旅遊和鄉村休閒旅遊成了京郊農民的又一個新産業。
這是一種深刻的變化,農業的功能正在大大地拓展。今天,郊區的農業已不單是物質生産,還是一種文化體驗。因為它除了提供農産品,還在提供生態環境和休閒娛樂服務。你知道嗎?整個郊區農林水的生態服務價值已有1萬億之多,與全市的GDP相當,農業以其獨有的功能為世界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單淑芝,是一名居住在長城腳下的普通農家婦女,幾年前,她在家鄉的山谷中辦起了旅遊接待站。如今她已經是“京郊旅遊第一人”,北京市勞動模範。
單淑芝:人人都有機遇,看的抓得住抓不住。正好呢我也趕一個好的機會,就是説咱們這個黨的富民政策呀,正好是開發一條溝致富一條溝。從2005年之後就發展的速度特別快,您進誰家都是乾乾淨淨,就是政府部門看著我們也高興,農民也有錢了,社會也和諧了,多好啊!
近年來平谷大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深受廣大市民的青睞,2010年,就有近百萬市民來到平谷的果園採摘、品嘗、體驗,放飛心情。像平谷大桃一樣,一大批地標性名優品種,如昌平的蘋果、草莓、大興的西瓜、門頭溝的京白梨、密雲懷柔的板栗等等,不僅品質一流,而且隨著各類採摘節的興起,價值得到了新的提升。
幾年來,從傳統産品發展而來的創意農業猶如古樹新花,異彩紛呈。目前,北京已經有30多類創意農産品、113個創意農業園,60多個農業節慶活動。今天的農産品已不單是用於食品消費,還是能夠賣出高價的工藝品。
門頭溝龍泉務村鄧秀村民:我呢是這村的村民,我們養殖蝴蝶呢,活體蝴蝶作為這個婚慶放飛,然後蝴蝶死了之後呢做高檔的工藝品。現在我們每年産值達到了200萬,這是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這就是我們社員的作品。
京郊山區是北京的生態屏障,是首都重要的戰略資源。隨著生態經濟發展和昇華,一種以大農業為基礎、鄉村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一二三産相互融合的溝域經濟,正在蓬勃興起。 解説: 延慶的“百里山水畫廊”、門頭溝的“玫瑰谷”、密雲的“紫海香堤”、懷柔的“雁棲不夜谷”等等一批特色溝域,吸引著無數的遊人慕名而來,流連忘返。
今天北京的都市型農業已經名聲遠播, 新的技術、先進的裝備,現代的組織方式、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理念, 特別是市場化的浪潮, 不斷地改變著農業的體系、結構、功能。從平原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走廊,到山區的溝域經濟,京郊農業以其鮮明的特色和突出的優勢,成為首都北京的一張靚麗名片。
新理念 新機制
中國有著古老的農耕文明,歷朝歷代都將農業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坐落在北京市永定門附近的先農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初年,是中國人祭祀神農的地方,也是古代農本主義的象徵符號。
今天,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三農”仍然是國家的根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2004年起,中共中央連續8年頒發“一號文件”,採取了一系列的強農惠農好政策,“三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並由此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北京屬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然而,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多年來,面積10倍于中心城區的廣大郊區一直髮展緩慢,農民收入水平只有市民的40%左右,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也明顯滯後於城區。郊區成了全市最軟的肋、最短的腿、最薄弱的環節。
於是,如何讓農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的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就歷史性地擺在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歷史性的挑戰,必然孕育催生著歷史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三農”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了。集中力量統籌城鄉,集中資源聚焦三農,把“三農”這塊短板補上,讓農民過上富裕的新生活,成了市委市政府執政理念、全市上下的共識。“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一種新的工作機制應運而生,五年政府各部門共實施新農村建設“摺子工程”520多項。而這每一項工程都給農民帶來了新的福利,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京郊山區生態資源豐富,然而曾長期與貧窮為伴。2004年,北京在全國率先開闢了政府花錢購買生態的先河,4萬多山區農民當上了護林員,每人每月領取400元補貼。實現了“靠山吃山”向“養山就業”的轉型。京郊的青山綠水開始被賦予了經濟價值。 採訪:懷柔護林員 常建國 護林員:首先一點對我們這個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第二點把那個河套護理水質也搞清凈了,也保證北京市民用水安全。
政府購買公益崗位,只是眾多的惠農政策之一。在隨後的幾年中,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一年更勝一年。2008年末,市委還通過了《關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標誌著城鄉一體化發展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城鄉結構開始了體制性的融合變化。
5年來,政府用於農林水的投入達到539.4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了2.9倍。過去政府固定資産投資投向城市和農村的比例是4:1,而近年來投向郊區的比例已經超過城市、始終保持在50%以上。僅僅用於村莊基礎設施的投入就高達200億元,平均每個行政村超過500萬元。
農民是郊區的主人,郊區的發展,要靠政府的支持,但更要激活農村內部的力量,調動農民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村擁有自我發展的能力。於是,就有了農村內部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
農村是熟人社會,有著古老的自治傳統。如今,這個傳統被賦予了現代文明的內涵,那就是被稱為“草根民主”的村民自治。京郊農村不僅在村容村貌上發生了由表及裏的巨大變化,而且在體制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化、規範化的自治模式。廣大農民擁有了自我治理村莊的權利,成了真正的主人。
通州老槐樹莊村農民王桂芬:説村裏要幹點什麼,經濟部政府都是公開,社員也都知道。社員選出來的幹部我們當然都滿意了,他們趕上經濟道路,能給社員做好事,為什麼不選他呀?
豐臺草橋村黨總支書記書記王茂春:我們進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就是整個草橋村的全體村民的社區型的股份制改造。這種股份制呢把所有的資産全部量化到每一個村民身上。
像豐台區草橋村一樣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的村莊,全市已經達到了2484個,有181 萬農民當上了股東,成為擁有集體資産的市民。
門頭溝清水鎮副鎮長隗有田:我們真的一共有50幾個合作社,他們都是農民自發起來的這個經濟合作組織。從政府角度來講呢,有資金扶持,另外來講從技術上給一些指導。
這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京郊大地勃然興起,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和生命力。目前全市工商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395個,成員出資總額超過40億元,覆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一産農戶。合作社成了農民對接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組織方式。
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多點開花,形成了農業貸款、農業投資、農業擔保、農業保險、農業投資基金、農村信用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構成的“七農”現代金融服務平臺,為農民創業和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資金支持。
站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劉淇書記多次強調,要重新認識首都的“三農”。他説,郊區農村是北京新的戰略發展空間,首都的農民是擁有集體資産的北京市民,首都的農業是一二三産相互融合的、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徵的低碳産業。這是在理論層面上對“三農”問題的再認識,對“三農”價值的重新估量。這一深刻的認識,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政策空間,京郊大地正孕育著更大的發展變化。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未來的五年將是我國發展史上又一個輝煌的時代。
北京,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正在以奮發進取的昂揚姿態,滿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精心謀劃著十二五的宏偉藍圖。
長河明月,幾度關山。新北京新農村,正踏著時代的旋律,沿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闊步前進。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一定會譜寫出更加絢爛奪目的錦繡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