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稱呼別忙急著改 先把好事辦實在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1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左崇年

  “農民工”、“外來工”等稱謂帶有一定歧視性的意味,珠海作為經濟特區,具備率先取消這些稱謂的條件,應該改稱他們為“特區新市民”。本次“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蔣濟舟建議在我市將“農民工”、“外來工”等稱謂改稱“特區新市民”。 (1月9日《珠江晚報》)

  關於給農民工改稱呼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多年前,社會上就有人提出這個想法。有人認為:給農民工改稱呼是體現一種文明細節,是對農民工的尊重,筆者以為這是一種矯情。

  我國有1.6億多農民進城打工,過去他們被稱為“打工仔”、“打工妹”,後來逐步習慣稱其為“農民工”了。其實“農民工”這個稱呼本沒有什麼身份歧視的含義在內,就像“軍人”、“幹部”、“教師”等稱呼一樣,大家只是身份不同而已。而身份本身不帶有歧視性,在稱呼上做文章沒有必要。農民工們根本不在乎什麼稱呼。正如一些農民工所説:“改個再好聽的稱呼也改變不了我們的實際身份。欠薪問題解決不了,就是稱呼我們為老‘祖宗’、‘上帝’又能怎樣?”

  誠然,對農民工的關注從充滿良知的呼籲到可以觸摸的關愛,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一直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卻沒有真正享受到“國民待遇”。他們為城市的建設、發展默默無聞的奉獻,幹著“城裏人”不願幹的臟活、累活,吃著粗食淡飯,住著矮小的工棚,辛辛苦苦掙得的血汗錢還要靠“跳樓討薪”之類的過激手段來獲取。從農民工誕生的那天起,他們就帶著宿命的隱疾而成為弱勢群體。

  “農民工”這一稱呼並不是一個問題,真正的問題不是稱呼怎麼改,而是怎麼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怎麼妥善解決民工的“國民待遇”。作為一支推動中國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隊伍,農民工們的權益保障已成為城市利益相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農民工的接納不應僅僅因為對其勞動力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些用工限制、戶籍歧視、子女入學築起重重壁壘,從長遠來看將令城市的發展之路堵塞。

  億萬“農民工”的出現將對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隔閡帶來巨大的衝擊,再沿襲原有的城鄉分割的種種制度安排顯然已不合時宜。關注農民工、善待農民工不是給他們一個好看的“名分”或一種好聽的“稱呼”,而是應給予他們公平的“國民待遇”。不僅要關注農民工的經濟待遇,也要關注他們的政治待遇。諸如,為農民工建立起制度化的保障平臺,建立與農民工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工的權益保障立法,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把從政策制度上的關愛化作一些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讓他們享有和城裏人一樣的政治、經濟待遇,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沐浴陽光。讓他們的工資不再被拖欠、子女入學不再被另類,休息權等基本權利得到保障,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這比改稱呼更實惠,否則再好聽的稱呼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套用魯迅的一句話:“如此許配給我一個好稱呼,不妨現在就請我吃碗雲吞面。”稱呼別忙急著改,先把好事辦實在。(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

  (來源:四川新聞網)

熱詞:

  • 稱呼
  • 農民工
  • 辦實事
  • 國民待遇
  • 外來工
  • 城裏人
  • 打工妹
  • 特區新市民
  • 珠江晚報
  • 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