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農民工”多做實事更重要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有些省提出將加快研究並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呼籲社會慎用“農民工”這一稱謂,原因是這一稱謂帶有歧視色彩。去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縣對優秀務工農民進行表彰時,就把以往的“農民工”三個字換成了“新型合同工人”。

  近年來,從政府到學術界到民間社會,很多聲音都在呼籲為“農民工”改名,也有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實際工作。這些提法和做法無疑是值得肯定與提倡的。長期以來,農民工群體從事著的多是又苦又累的工種,生活環境較差,使得“農民工”三個字一定程度上貼上了受歧視的標簽,往往與文化程度不高、臟亂差等劃等號。因此,取消這一稱呼,體現了地方政府對農民工群體的一種尊重意識。

  但是,從根本上來講,農民工群體受歧視,並不單純是因為“農民工”這個稱呼。“農民工”指的是“農業戶口的工人”,從稱呼本身來講是一個客觀表述,並無歧視含義。只不過,因為城鄉二元結構和發展差距的存在,造成農民工進城後和城市職工無法享有平等的待遇,從而使得“農民工”這個稱呼帶上了歧視性的色彩。

  早在2007年4月,東莞市政府就為了提升近千萬農民工在東莞的社會地位,改名為“新莞人”,在全國可謂領先一步。將農民工改名為“新莞人”,不再稱其“農民工”,他們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多少提升?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又到底如何呢?作為一名“新莞人”打工者朱忠保説,他在東莞生活的近二十年時間裏,對“農民工”改名為“新莞人”的前後,其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到底有無發生多大的變化,社會地位有多大提升,生活水平有多大提高,用一句話來説,基本上是“換湯未換藥”,絕大多數“新莞人”工資還是那個工資,地位還是那樣的地位,生活還是那樣的生活,並未有多大改變。

  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産物,是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正是因為有這個特殊群體在很多方面無法和城鎮職工劃等號,才有了“農民工”這個專門的稱呼。因此,僅僅從稱呼上取消“農民工”還是不夠的,對於這一在城鄉夾縫中生活的特殊群體而言,他們更盼望的是,政府如何能從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提升農民工整體素質,改善農民工生活、就業狀況著手,使農民工在戶籍、就業、社保等方面完全等同於城鎮職工。只有這樣,“農民工”才算是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

  提出取消“農民工”稱謂可以説是對農民工的關心,但為農民工多作些實事,可能更重要。比如,今年春運火車票網絡出售,有農民工通過媒體投書鐵道部,直言網絡售票對一些農民工而言“太複雜,不太切合實際”。於此,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要真正促進實現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合,可否敦促有關部門提供更合理的售票策略,開闢更多農民工團購票渠道,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售票服務,或許能讓農民工的春運之旅更加暢通。

熱詞:

  • 農民工
  • 農民工群體
  • 新莞人
  • 就業狀況
  • 城鄉二元結構
  • 城鎮職工
  • 春運
  • 城鄉二元體制
  • 民間社會
  • 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