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職業打假人被判刑的雙重反思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2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一樁敲詐勒索案被貼上職業打假的身份標簽時,值得反思的就不只限于被告人一己之哀樂。該案引發的帶有普遍性的反思至少有二:職業打假人索賠緣何屢試不爽?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職業打假人何去何從?

  備受關注的成都職業打假人涉嫌敲詐勒索一案近日一審宣判,黃某及他的“雇傭軍”因跨省向300多家電視臺索要241萬餘元,被法院一審判決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

  從法院認定的事實看,黃某名為“為正義打假”,實為非法斂財。在他多年舉報電視臺播發虛假廣告的實踐中,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所謂的“索賠模式”,從蒐集證據到違法認定,從實名舉報到以消費者名義索賠,在近乎合法正當的名目下,讓那些違法電視臺就範。這種握著別人的“把柄”相要挾的打假,無疑偏離了正義的歸途。

  當一樁敲詐勒索案被貼上職業打假的身份標簽時,值得反思的就不只限于被告人一己之哀樂。一審判決或許並非定論,不過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該案引發的帶有普遍性的反思至少有二:

  其一,職業打假人索賠緣何屢試不爽?任何一種犯罪都有客觀的環境原因,黃某之所以一步步發展成擁有11名員工的“雇傭軍”,不可或缺的原因是違法現象的普遍存在。他自稱從1996年開始索賠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在全國1000余家電視臺“幹過這事”,這説明我國電視臺播發虛假廣告現象之普遍,正是對大量違法行為缺乏足夠的打擊,才造就了職業打假人的“生意場”。如今,職業打假人被判刑了,那些依舊播發虛假廣告的電視臺會不會暗自高興呢?那些執法部門又該作何感想?

  其二,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職業打假人何去何從?由於市場秩序的不嚴整,使打假成為職業,這原本就是一種令人不安的社會現象。對許多職業打假人來説,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即便當初是為了正義而較真,時間久了也容易在金錢利益的引誘下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本案中,被告人並非明目張膽地進行敲詐勒索,而是口銜律法,以“消費者有權要求索賠”為其張目。

  雖然在法無明文禁止的規則體系中,職業打假人只要不採取非法的手段,通過正當的打假行為獲取合法利益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那些將打假作為職業的人而言,要兼顧正義與利益,合法與違法、罪與非罪的界限遠不是那麼清晰。長久遊弋在法律的邊緣,何以解憂?唯有執法利劍出鞘肅清市場秩序,才能挽職業打假人于危險境地。

  本報特約評論員傅達林

熱詞:

  • 職業打假
  • 判刑
  • 雇傭軍
  • 被告人
  • 虛假廣告
  • 貼上
  • 罪與非罪
  • 一審判決
  • 實名舉報
  • 法院一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