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去年的紅棗賣不出去,我根本就沒收打。村裏人有的把紅棗喂羊了,還有的人因為紅棗賣不上價,就把樹刨了,改種莊稼了。”
央廣網西安9月1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説這話的,是陜西某村的一位農民。這位農民所在的行政村,是當地紅棗的主産區。為了脫貧致富,當地政府一直大力發展紅棗産業。但近幾年,紅棗連續遭遇了歉收或滯銷。可當地政府卻仍然鼓勵增加種植面積,導致紅棗不但沒有收成,農民還得為爛在地裏的果實發愁。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扶貧領域的個別亂象也隨之産生。在基層扶貧中存在一種趨勢,即周邊什麼産業“火”,就上馬什麼産業,盲目跟風現象十分嚴重。
縱橫點評:扶貧是一項任務,想要完成好這個任務,就要講求科學、尊重規律。盲目種植紅棗,不僅不會讓農民增收,反而會讓農民對脫貧致富越發迷茫。扶貧更是一種責任,想要擔負起這個責任,就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跟風。而是要靠智慧,要靠耐心與細心。精準扶貧,關鍵在於找準路子、因地制宜。精就是要把産業做精做強,準就是要扶到根上、扶到點上。只有這樣,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真正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