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盤點2024同心同行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2月28日 10:12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2月28日 10:12
原標題:印記 盤點2024同心同行
正在加載

  空軍某部官兵邀請滇東某縣先鋒小學師生來到部隊參觀,為學生介紹空軍發展歷程、講述空軍英模故事。黃道強攝

  空軍某部官兵邀請滇東某縣先鋒小學師生來到部隊參觀,為學生介紹空軍發展歷程、講述空軍英模故事。黃道強攝

  歲末年終,回顧一年來的雙擁工作,我們又增添了許多新的溫暖記憶: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軍人榜上有名;表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擁軍工作者名列其中……

  2024年,人民軍隊傳承雙擁傳統,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積極支持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對偏遠欠發達地區開展醫療和教育幫扶,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誓言。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暖心鏡頭,重溫這割捨不斷的魚水深情。

  ——編  者

  民族團結

  海軍烏魯木齊艦與新疆烏魯木齊市共建——

  天山與海疆“牽手”

  “這塊硅化木化石,是烏魯木齊市捐贈給我們的。它既是一塊珍貴的化石標本,也是艦市之間友誼的見證……”

  年終歲尾,在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水兵廣場,剛剛分配到海軍烏魯木齊艦不久的新兵,正聆聽某部門政治教導員馬志勇講述戰艦與命名城市之間的故事。

  新疆烏魯木齊市國防教育主題展覽上,維吾爾族群眾表演民族歌舞。黨文彬攝

  “2024年,烏魯木齊艦喜事連連,接連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我們的‘第二故鄉’也有多家單位和個人受到表彰,全艦官兵備受鼓舞。”馬志勇説。

  同一時刻,遠在數千公里外的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北廣場,城艦聯合打造的巨型艦艇模型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自模型建成以來,市民打卡活動參與量已突破107萬人次。

  隔空“牽手”,遠程互動,同一個名字將戰艦與城市聯結在一起。

  “烏魯木齊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百萬以上人口內陸城市之一。”馬志勇説,“我們的艦艇以烏魯木齊命名,既讓‘海風’吹進了戈壁,也讓水兵遠航時多了一分牽掛。”

  了解烏魯木齊,必定少不了了解新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建之初,烏魯木齊艦便與烏魯木齊市協商制定了加強民族團結互助的10條具體措施。每年,烏魯木齊艦會遴選官兵赴烏魯木齊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烏魯木齊市則派出宣講團為官兵介紹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2024年夏天,烏魯木齊艦舉辦“海疆萬里行·北海之旅”夏令營,邀請對口援建的烏魯木齊縣第一中學、烏魯木齊市第二十二小學少數民族師生代表登艦觀摩見學。從天山腳下來到黃海之濱,少數民族師生體會到了祖國廣闊,與海軍官兵結下珍貴友誼。

  在烏魯木齊艦上服役的少數民族戰士,也是民族團結互助舉措的受益者——他們經常受邀為官兵介紹民族文化,還發揮能歌善舞的特長,積極參與艦上文藝演出活動,很快成長為士兵骨幹。

  團結凝聚戰鬥力。在烏魯木齊艦市共同努力下,烏魯木齊艦官兵練兵備戰勁頭十足,3年兩赴亞丁灣,榮立集體二等功。

  鄉村振興

  陸軍某旅助力駐地鄉村産業轉型——

  紅柳喜迎八方客

  到了年底,青藏高原進入農閒時節,但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紅柳村的溫室大棚內,仍是一片繁忙景象——遊客們正背著竹筐採摘新鮮蔬菜,村民們則在一旁講解指導。

  “今年的一大變化,就是‘冬閒’變成了‘冬忙’。”剛被提名青海省勞動模範的紅柳村村支書李國善告訴筆者,2024年初,幫扶該村的陸軍某旅助力紅柳村將大棚蔬菜種植産業升級為農家樂,一年下來,遊客多了,村民收入漲了,村子的面貌也更美了。

  陸軍某旅軍營超市,官兵選購幫扶村直銷農副産品。聶川竣攝

  部隊幫扶之初,紅柳村通過發展枸杞種植産業賺到了“第一桶金”。後來,該旅調研分析發現,當地由於海拔高,氣候、土壤條件不佳,新鮮蔬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便建議紅柳村發展溫室大棚蔬菜種植産業。

  隨後,該旅為紅柳村援建兩套新型裝配式節能日光溫室大棚,並協助引入配套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幾年過去,紅柳村已建成26座、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大棚蔬菜種植效益可觀。村民李光榮説:“每年大棚裏的土豆一豐收,還沒來得及入庫,就在田間地頭被搶購一空。”

  面對市場需求的擴大,該旅助力紅柳村産業升級,通過“專業合作社+供銷社”的模式,加速一二産業融合,促進集體經濟從“小生産”走向“大市場”。

  村裏有了合作社、加工坊,開起了農産品直銷店。直銷店銷售員向筆者介紹,現在店內的農産品銷路越來越廣。“我們的産品都是自産自銷,價格實惠、品質可靠。正逢年底,許多人都從這裡訂購年貨,我們的産品插上‘翅膀’走向了全國各地。”銷售員説。

  為延長産業鏈條,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今年初,在該旅的幫助下,紅柳村開始佈局以休閒度假、生態觀光與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産業。在紅柳村新建成的農家樂園中,遊客既可以享受採摘樂趣,還能將蔬菜現場烹飪品嘗。“發展旅遊産業讓鄉親們吃上了‘旅遊飯’,又不影響高原生態環境,這一步走對了。”該旅領導説。

  近年來,紅柳村先後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青海省“高原美麗鄉村”。“當年這裡只有沙窩窩裏的一排紅柳樹。”送走週末的最後一批遊客,李國善説,“現在,紅柳已經成了我們村的名片。我們盼著明年有更多的遊客來這裡賞高原美景、體驗農家風情。”

  教育幫扶

  空軍航空兵某旅幫扶駐地小學——

  機翼下的“先鋒娃”

  12月下旬,在滇東某縣先鋒小學操場上,一隊官兵進行的刺殺操表演氣勢如虹。

  這是先鋒小學第二屆文體藝術節開幕式,駐軍某部官兵受邀參加,為學生演示軍事體育項目。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們學校在部隊的支持下,開展了不少國防教育活動,既邀請官兵來到學校開展軍訓、上國防課,也組織不少學生走進軍營,體驗軍營生活。”先鋒小學教導主任楊林説。

  12月21日,滇東某縣先鋒小學舉辦第二屆文體藝術節,駐軍某部官兵受邀參加,並演示刺殺操。黃道強攝

  12月21日,滇東某縣先鋒小學舉辦第二屆文體藝術節,駐軍某部官兵受邀參加,並演示刺殺操。黃道強攝

  今年9月,作為“全民國防教育月”活動的一項內容,該旅邀請學校師生來到軍營參觀。步入榮譽室,英雄飛行員的事跡引來學生讚嘆;來到訓練場,戰士們的擒敵拳令大家躍躍欲試。參觀間隙,適逢該旅戰機出航執行任務,起飛的轟鳴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們。

  “沒想到能親眼見到戰鬥機,居然這麼大!”第一次看到戰機起飛,先鋒小學學生趙博宸激動不已,眼神中滿是對翱翔藍天的期待。

  “這一年來,走進軍營的學生們對戰機的好奇、對藍天的嚮往,也帶給我很多觸動。”在活動中為學生講解的該旅幹部張文靜説,“這些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在他們心中描摹出未來的形狀。我想,這就是讓學生走進軍營的意義。”

  如今的先鋒小學,4層高的教學樓寬敞明亮,校園裏有軍事訓練場。這些,都得益於空軍航空兵某旅的援建。

  “當年我們第一次來先鋒小學的時候,有的教室屋頂還漏雨。”空軍航空兵某旅幹部陳峰説,“那時旅黨委決定,響應國家教育幫扶的政策,首先要改善周邊學校的條件。”

  從升級硬體設施做起,該旅為先鋒小學修繕校舍、購置課桌椅,還為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建起軍事訓練場。

  校園裏的“軍味”,不只體現在訓練場——開展援建以來,該旅選派骨幹參與學校課外活動設計,不僅在體育課上增加隊列訓練等內容,還為學生開設軍事體驗課程。利用學校裏的軍事訓練場,該旅共拍攝製作7部軍事體驗課教學視頻,用於教學推廣。

  為幫助困難家庭學生,該旅設立“藍色圓夢”助學基金,廣泛動員官兵參與捐資助學活動,至今已資助90名學生。在該旅積極協調下,軍地每年召開教育幫扶軍地聯席會,在教師選調、送學培訓等事項上靠前對接,近3年為學校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

  2022年,先鋒小學掛牌“八一愛民學校”,成為軍隊在全國援建的360所“八一愛民學校”之一。

  “老師們常説,我們的學生在機翼的庇護下成長,也在戰鷹的托舉下騰飛。”校長聞小艷説,“我希望大家好好學習,長大後既能成為建設家鄉的先鋒,也爭當保家衛國的先鋒!”

  醫療援助

  北部戰區總醫院援藏醫療隊奔赴西藏阿裏地區——

  藏家又見“兵門巴”

  迎著寒風,北部戰區總醫院援藏醫療隊今年第4次來到西藏阿裏地區開展巡診義診。

  “金珠瑪米來了!”在阿裏地區札達縣團結廣場,看到“金珠瑪米門巴”(藏語,意為“解放軍醫生”)又來義診,數十名藏族群眾圍攏過來,為醫療隊成員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感激之情。

  12月,北部戰區總醫院援藏醫療隊赴西藏阿裏地區札達縣巡診。孫  巍、鄭洪通攝

  札達縣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醫療資源短缺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札達縣人民醫院僅設有5個臨床科室和3個醫技科室。今年,北部戰區總醫院共組建4批次醫療隊趕赴札達縣,開展巡診義診、培訓醫療技能、捐贈醫療設備。

  在海拔3700多米的札達縣人民醫院,醫療隊成員、護士長李靜小心翼翼地為91歲的藏族老人卓瑪做康復護理。

  “之前每次吸氧,她都十分抗拒。”李靜説。

  今年9月,卓瑪被診斷為高血壓,需要經常吸氧。但由於卓瑪不懂漢語,聽力不佳,護士很難與她有效溝通。

  為了解老人不願吸氧的原因,李靜請來懂藏語的護士巴桑與卓瑪交流,才明白是因為吸氧管較長,有時會纏在身上,妨礙老人行動。

  找到了緣由,李靜就一句一句慢慢講解、翻譯,耐心地整理吸氧管、做示範,調整氧流量直到老人適應。經過耐心溝通,老人終於安靜下來,接受吸氧。

  看到老人的指甲多年未剪,已經捲曲,李靜又找來指甲剪,將老人的手指甲修剪平整。

  這次前往札達縣人民醫院,醫療隊成員還有一項任務,就是了解今年為醫院配備的高壓氧艙效果如何。

  “經過7次治療,我已經可以在家簡單活動,不用坐輪椅了!”醫院高壓氧科護士長王冰讀到患者次乃擁珍發來的信息,臉上露出笑容。

  12月,北部戰區總醫院援藏醫療隊赴西藏阿裏地區札達縣巡診。孫  巍、鄭洪通攝

  61歲的次乃擁珍因慢性腦供血不足,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症狀,需要高壓氧治療,但以前,只有幾百公里以外的阿裏地區醫院才有高壓氧艙。今年8月,北部戰區總醫院指導札達縣人民醫院開設高壓氧治療中心,次乃擁珍成為第一批體驗者。

  “高壓氧治療中心開設不到半年,已經為數百名藏族群眾減輕病痛。”王冰説,“這一年來,每次收到藏族群眾康復好轉的消息,對我們都是一次鼓舞,激勵我們繼續更新設備、提升技術,為更多受到疾病困擾的群眾服務。”

  為解決札達縣群眾看病就醫實際困難,醫療隊還自主開發“視訊保藏”遠程視頻診療系統,邀請醫療專家開展遠程臨床指導。

  新年前夕,援藏醫療隊結束任務,踏上返程。一名醫療隊成員在日記中寫道:“一來一回,我們的行程上萬公里。作為人民軍醫,只要群眾需要,再遠我們都會義無反顧!”

  而同一時刻,在北部戰區總醫院,下一批援藏醫療隊已經集結完畢,整裝待發……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印記·盤點2024同心同行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