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總是格外珍貴,在我國的不少地方,都會有“曬冬”的習俗。趁著晴好天氣,人們忙碌起來,把“舌尖美味”搬出屋外晾曬。各種美食在陽光的沐浴下搖身一變,成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曬冬,是一道蘊含煙火氣息的鄉景。將食物交給陽光和時間,把大自然的饋贈巧妙收藏。曬冬,不僅曬出了紅紅火火的年味,也曬出了平平淡淡的幸福滋味。
湖南瀏陽:巧手曬出紅薯粉 晶瑩剔透 滑爽不膩
在湖南瀏陽市的鄉村裏,手工製作的紅薯粉是村民們從小吃到大的家常味道。而這種紅薯粉,有一個關鍵的步驟,也是“曬”。一起走進那裏的農家,尋覓冬天裏的別致風味。
在瀏陽市關口街道溪江村,紅薯的香甜氣息瀰漫各家。村民李祖燕正在將沉澱過濾的紅薯粉攪拌均勻,打成漿隨後倒入平底盤中,上鍋溫火蒸煮5分鐘,蒸好後將紅薯糕取出自然冷卻。想要得到一份令人滿意的紅薯粉,火候和力度是關鍵。
蒸好的紅薯糕需要充分攤平,然後晾幾分鐘,就可以切成絲或者片,最後晾曬。太陽好的話一天就可以,陰天則需要兩三天。一排排粉條,挂滿村民自家院落,下垂如瀑的粉條,晶瑩剔透,空氣裏也瀰漫著紅薯澱粉特有的味道。這些粉條可以入湯,可以做菜,入口香甜,滑爽不膩。
湖南嶽陽:洞庭湖邊“風乾魚”曬出好“食”光
這兩天,在湖南嶽陽君山區,六門閘社區的曬魚場熱鬧起來,家家戶戶把處理好的魚肉拿出來晾曬。這條綿延數公里的“曬魚長廊”,成為洞庭湖邊的一道獨特景色。
從洞庭湖上吹來的北風,讓六門閘成了天然的曬魚地。風乾魚店老闆正和村民們一起將魚肉均勻鋪開,為了保持品相,風乾的過程中很少再翻動。晾曬網上下透氣,光照風吹帶走魚肉的多餘水分,讓肉質更加醇香緊致。大概經過三天的時間,魚肉就能達到半幹半濕的最佳狀態。
六門閘的風乾魚,原本是老漁民在船上生活保存食物的一種方式。洞庭湖水域實施禁捕之後,漁民們改良了曬魚的手藝,開始晾曬湖區人工養殖的各種魚類。這些魚在冬季的風吹日曬後,色、香、味、形俱佳,市場銷路很好。
山東青島:漁家特色“甜曬魚” 外幹裏嫩味鮮香
眼下,在山東青島,漁民們也在忙著曬魚幹,當地人叫“甜曬魚”。但這個“甜曬魚”,並不是曬魚時要放糖,而是指新鮮的海魚,經冬日暖陽日曬風乾後,製成魚幹,味道鮮香,外幹裏嫩。下面一起走進漁家去看看。
肥美的鲅魚、張口咧嘴的老闆魚,還有海鱸魚、鼓眼魚等等,被齊整地擺放在晾曬架上,迎著陽光,混合著海風的味道。
分割鮮魚一刀切,沒有回刀,乾脆利落。在當地,一切海魚皆可曬。不過,割魚的手法卻是因魚而異。割好的魚,用海水沖洗乾淨後,再用加鹽的海水浸泡半小時左右,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經過切、洗、泡,“甜曬魚”進入關鍵的晾曬環節,天晴、冷風一個都不能少,冬日的海風和魚肉的鮮香融合在一起,魚肉外幹裏嫩。
曬好的魚封裝保存後,村民們就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將精心製作的美味銷往全國各地。
新聞鏈結:“曬冬”和“曬秋”有何區別?
各地的“曬冬”習俗可謂是豐富多彩。相比“曬冬”,大家可能更熟悉“曬秋”,這種農俗活動多在秋季豐收時節進行。除了時令不同,“曬冬”與“曬秋”還有什麼不同呢?通過短片了解一下。
“曬秋”多曬農作物 “曬冬”多曬臘味製品
秋季“曬秋”,冬季“曬冬”,説起“曬秋”與“曬冬”的不同,首先就是晾曬的東西不同。“曬秋”,晾曬的多是當季新鮮收穫的農作物。糧食豐收了,可以晾曬稻穀、小米;蔬菜豐收了,可以晾曬茄子條、豆角、辣椒等;另外,水果也可以晾曬,比如柿子等,主要是為了長期保存和食用。而“曬冬”主要曬各種肉類,這樣可以防止霉變,存儲的時間也能更長。
“曬秋”更多慶豐收 “曬冬”蘊含盼團圓
雖然“曬秋”“曬冬”,晾曬的都是食物,但對於農民來説,內涵可不一樣。“曬秋”,體現的是豐收的喜悅和對土地的感恩,它反映了農民對秋季豐收成果的珍視;而“曬冬”,更多地與冬季食物儲備和傳統美食文化相關,風乾的各種肉製品和幹貨是很多地方迎接新年的準備活動之一,它蘊含著人們對新年團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