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WTO再驅動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1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經國家週刊2011年第25期

  WTO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參與和分享,更是深刻的變革和發展動能。站在新的發展平臺上,未來我們如何進一步開放,WTO能否還為我們提供新的發展能量

  體量日益龐大的轉型中國,站在了尋求新一輪發展動能的重要關口前。

  2001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十年巨變從此發生。

  十年前,曾被普遍悲觀看待的有中國的銀行業,還有中國的農業、汽車業等,中國加入WTO艱難談判13年,多數時候都是在這幾個弱質且關鍵的産業上反復博弈。

  悲觀的預言並沒有實現,利用WTO這個工具、平臺和機制,過去十年中國以開放促改革,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在為全球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入世的十年,中國在參與全球競爭的同時,也在適應和影響著世界。

  十年間,隨著WTO時間表的逐一兌現,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世界經濟的重心也日漸東移。與此同時,推動中國持續高速增長的“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也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遞減。

  回首十年,WTO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參與和分享,更是深刻的變革和發展動能。站在新的發展平臺上,未來我們如何進一步開放,WTO能否還能為我們提供新的發展能量,成為未來十年值得深思的問題。

  尋找新動能

  這是中國經濟迅速融入全球的10年,也是開放改革理順國內體制的10年;入世10年並非一路坦途,WTO仍可向未來發展提供動力之源

  記者 孫瑩 范若虹 劉明霞

  2011年11月10日,平常的一天。

  張永良蹙著眉頭,陷入沉思。作為浙江一家以出口為主的大型襪子企業的老闆,眼看著自己産品第一大市場——歐洲的訂單快速下滑,此刻他腦子裏想搞清楚的只有一件事——下一個市場在哪?

  同一天,胡俊睿則在公司和其他高管一起,琢磨著下一步的回歸計劃。胡擔任副總經理的深圳奧士達電子有限公司,以碎紙機為主營業務,出口占總産值的60%。如今,他們在密切關注國內一些企業,尋找合適的機會兼併重組,為隨時回歸本土作戰做好全部準備工作。

  而此時,北京金都杭城物業的小張,則在興奮地盯著電腦屏幕上淘寶商城的光棍節大優惠活動。搜索、下單,她,以比平時低一半的價格,在真維斯、以純等專賣店的網店買進心儀了很久的牛仔褲、羊毛衫、外衣等衣物。很多人都在忙碌于自己的事業、生活,他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一天與平時有何不同。

  而就是10年前的這一天,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貿組織第4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議。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30天后的2001年12月10日,中國自動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改變從此發生。

  10年來,無論是中國的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在逐漸成為全球化中的一份子,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也在適應和影響著世界。利用WTO這個工具、平臺、機制,過去十年中國以開放促改革,成功地實現了迅速崛起。

  推動中國持續高速增長的“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在逐步衰減。體量日益龐大的轉型中國,正站在尋求新一輪發展動能的重要關口。

  外需已成“雙刃劍”

  説外需成為“雙刃劍”,其前提是WTO十年中國外貿的飛速發展。

  入世十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貨物貿易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從2001年4.3%增長到2010年10.4%,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一度達到20%。

  出口給中國帶來的紅利比較明顯。至今,中國生産的900多種産品在國際市場份額中居全球前列,主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類、彩電、摩托車、空調、DVD、集裝箱等傳統工業製成品。中國也一躍成為世界重要工業品製造和出口基地。

  2003年至2007年,是中國出口強勁增長的5年,出現了連續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出口依存度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非服務業出口依存度和經濟外向度分別達到了61.7%和40.8%的峰值。

  高外貿依存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受益,同時也加大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

  比如本刊記者採訪的張永良,年初至今他的第一大市場西歐,訂單已經減少了12%,一位希臘主力客戶的訂單,由原來每年68萬美元銳減到今年的10萬美元。

  海關總署11月最新數據證明張永良並非孤案,中國10月份出口額同比增長15.9%,創下今年2月份以來的最低增速,環比則下降7%。而10月份是中國傳統出口旺季的尾聲。

  對明年的預測亦不樂觀,商務部部長陳德銘11月底在北京指出,國際經濟久疾未癒、又添新傷,他預計中國明年的出口增長可能為個位數。

  張永良説,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感慨什麼。面對不斷下滑的訂單數,他希望轉向新興市場尋求路徑。巴西、俄羅斯,成為他最新鎖定的目標。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的分析,可能會進一步打擊張永良的信心。

  汪濤預測,2012年,中國出口將出現零增長,凈出口對GDP的貢獻將為-1.4%,同時與出口相關的投資和就業也將走弱。汪濤認為,由於新興經濟體的體量本身都很小,而且本身就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因此無法使中國擺脫歐美市場疲弱帶來的出口大幅下滑。

  在張永良的背後,是中國數以千百萬計的出口企業。全球經濟下滑,國際競爭激烈的今天,過度依靠外部市場,輸出大量廉價、無品牌産品已經行不通了。

  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弊端在2008年引爆,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2009年的出口增速為-16%,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為-3.9%。

  如今,由於發達經濟體債務問題的影響,歐美市場的不景氣從年中開始顯現,第三季度中國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已降為零。

  歐美一直佔據著中國出口市場第一、第二把交椅,兩者總共佔有中國貨物出口總額的30%以上。9、10月中國出口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來自歐盟市場需求的疲軟。9月中國向歐盟出口同比增幅為9.8%,10月份下滑至7.5%。而2000年以來的同期,中國對歐盟出口平均增速為25.4%。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9、10月份分別為11.6%和13.9%,也遠低於2000年同期對美國18.7%的出口同比增速。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研究發現,目前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超過10%,從歷史經驗來看,已經接近天花板的狀態。當前中國貿易摩擦糾紛不斷增多,匯率方面的壓力明顯上升,出口比重再增加的難度越來越大。

  中國商務部的官員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入世十年,整個中國經濟面臨著轉變增長模式抉擇和轉型的十字路口,中國需要儘快改變對出口的“路徑依賴”。

  “母市場效應”發酵

  在歐洲陷入危機和中國國內經濟減速的雙重背景下,中國經濟與政策的走向是胡俊睿所密切關注的,也直接決定著其公司下一步的投資選擇。

  “目前整個市場變化趨勢還不是很明朗,如果説2007年是開水煮青蛙的話,現在只是到了溫水煮青蛙的時候。” 胡俊睿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

  他們下一步打算轉戰國內,但是需要調整産品結構。國內産品和出口的定位還不一樣,因為國內更喜歡性價比高的産品,而國外市場的特點本身可能更注重質量和服務。

  11月份,他一直在觀察國際形勢,同時觀察國內政策的變動,做好産品調整的準備,隨時準備更多殺入國內市場。

  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速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從單個企業的角度來看,日益擴大的中國市場本身意味著內需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即使是對於出口型企業,學會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已經成為其擴大世界市場份額的必修課。”商務部副部長王超如是表示。

  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汽車、電信等行業在內,中國的一批行業已經佔有了最大的世界市場份額,這與中國市場本身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

  這種效應被經濟學家稱為“母國市場效應”,即在規模報酬遞增和貿易成本存在的情況下,企業會傾向於選擇産品市場規模最大的地方建廠生産,需求大國將最終成為該産品的凈出口國。巨大並且不斷擴大的中國市場,正在日益成為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來源之一。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用了一組數字來詮釋入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紅利:入世10年(2001~2010)來,中國GDP從2001年的1.16萬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88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比重從3.6%升至9.3%,世界排名從第六位升至第二。10年來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從2001年的1038美元到2010年的4481美元,增長3.3倍……

  入世10年來,中國已變成了全球商業的大市場。而WTO與中國的關係,最終建立在商品和服務上,大部分人與經濟全球化互動的期待,最終都要落實到消費的層面,譬如汽車的降價。

  全球著名諮詢機構麥肯錫公司不久前發佈的年度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個人消費總額將翻番。屆時,中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消費市場,一個遠遠沒有充分開發的巨大市場,一旦真正啟動,將釋放出巨大的新能量。

  入世並非一勞永逸

  “入世的效應遞減很正常,如果説過去十年我們是一種‘超常規’增長的話,那麼未來十年就將是一種正常的‘溫和’增長。”商務部一位官員這樣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中國加入WTO後極大地釋放了潛在發展動能,2001-2010的十年間,中國經濟增速達10.5%,全要素生産率貢獻超過37%;對外開放度從上世紀90 年代末不到40%攀升到全球金融危機前的超過60%。

  也因之,中國加入WTO,與上世紀80年初的農村承包制改革、上世紀90年代初初步確立市場經濟體系並列,成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事件。但在10年之後,受限于國內外發展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外需依賴過重、內外部經濟失衡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中國中長期的問題實際上更帶有根本性,在世界經濟格局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下,中國經濟保增長的關鍵在於“尋求共識,推進無法避免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制度建設和機制變革”。

  “中國需要減少內部對競爭的限制因素,尤其是要通過一種競爭的環境來鼓勵創新,這是結構性的政策。”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説。在他看來,針對科研、教育和政府效率的改革,可以對全要素生産率提升起正面作用。

  “WTO為中國提供進入國際市場的條件,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表明,中國價格機制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入世不是一勞永逸,必須有配套的國內改革才行。”北京師範大學李實教授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

  部分學者認為,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基礎,自身不改革,大多數改革政策效應會打折扣。

  雙輪驅動

  如何利用外部資源與市場促進國內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良性互動,是決策者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世界銀行研究顯示,國家在達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後,不能再繼續依靠在貧困階段行之有效的增長模式——假如他們這樣做,就會兩頭受到擠壓:一頭是來自低收入、低工資的經濟體的競爭,另一頭是來自高收入經濟體通過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競爭。

  本刊記者獲悉,在中國加入WTO十週年之際,為了更好地推動對外開放,商務部正會同國家發改委制訂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指導性文件。

  商務部的考量是,以入世十週年為契機,中國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隆國強告訴記者,開放市場和擴大內需戰略並不矛盾。“中國天賦的資源稟賦就讓你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比別人大,內部供應不了,只能靠外部市場。”

  隆國強指出,中國現在已經形成的巨量外匯儲備,可以購買國外的資源、能源、技術,搞國際貿易就是為了提高效益,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配置的效益才能提高。

  在他看來,中國參與國際競爭中的産業升級只能沿著價值鏈,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擠進市場,在大量的升級中,主要是一種追趕式的升級,而不是跨越式的。

  而在釋放內需,利用開放的市場“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需要進一步“走出去”。“未來我們不能陷於過去的商品輸出、勞務輸出,要更多地考慮資本輸出,以及可能的技術輸出。”賈康説。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未來的進一步開放和經濟增長潛力的釋放,客觀上將為全球打開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而只有當中國迅速提高總體國力,並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真正走向富強之時,才有能力對全球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從短期的調控到中長期的深化改革,實質性地靠市場經濟裏面應該起主導作用的經濟杠桿節能降耗、減排去污,都是我們要抓住不放的事情。”賈康説,目前中國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的機遇,讓成長性繼續表現為彌合二元經濟進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這樣評價。

  中國復關與入世大事年表

  1982年11月,中國政府獲得觀察員身份並首次派團列席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大會。

  1984年4月,中國獲得關貿總協定特別觀察員地位。

  1985年10月3日,沈覺人列席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大會,就中國復關問題進行首次非正式磋商。

  1986年7月10日,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大使錢嘉東正式代表中國政府,向關貿總協定遞交申請,要求恢復中國締約方地位。

  1987年3月,關貿總協定中國工作組成立。10月22日,中國工作組主席基拉德主持召開關貿總協定中國工作組第一次會議。

  1989年4月18日,關貿總協定中國工作組第7次會議完成了對中國外貿制度的評估,並實質性地討論了中國復關的條件。

  1989年6月4日之後,西方以人權為由,對中國實行全面經濟制裁。原定於當年7月召開的第7次中國工作組會議,被拖延到12月12日-14日召開。締約方要求中方重新提供一份有關外貿制度的新説明,事實上重新開始審議中國外貿制度。

  1990年1月11日,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大使范國祥向關貿總協定總幹事鄧克爾遞交《中國對外貿易制度備忘錄補充文件》和一系列補充材料。

  1990年1月、9月,關貿總協定中國工作組重新開始審議中國的外貿制度。

  1992年2月,中美市場準入談判開始。經過9輪艱苦激烈的談判,中美雙方達成《中美市場準入諒解備忘錄》。

  1993年,7月,美國中國復關問題談判代表團新任團長助理貿易代表道斯金(女)上任。由於美國總統更迭,美國立場大步倒退,上任伊始的道斯金將原來多年談判成果全部推翻。

  1994年11月,中國代表團在日內瓦就市場準入和議定書與締約方進行談判,談判未能達成協定,中國最後的復關努力遭到挫折。 1995年1月1日,世貿組織正式成立並運行。11月,中國復關工作組更名為中國入世工作組,中國復關談判從此轉為入世談判。

  1995年11月28日,美方向中方遞交了一份“關於中國‘入世’的非正式文件”,即所謂的“路線圖”,文件中羅列了對中國“入世”的28項要求。

  1997年8月,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5次會議召開,中國代表團宣佈了中國政府進一步降低關稅,消除非關稅壁壘和取消農産品出口補貼等重大步驟。同月,新西蘭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雙邊協議的國家。

  1997年12月5日,世貿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在日內瓦發表聲明,一致支持中國儘早加入世貿組織。

  1999年4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美。4月10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併發表聯合聲明。5月8日,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中國中止中美雙邊入世談判。

  1999年9月6日,中美雙邊談判重啟。11月15日15時30分,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和美國總統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美最後達成的協議文本上簽字。中美達成雙邊協議,意味著中國入世的最大障礙被排除。

  2001年9月,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18次會議最後完成中國入世議定書、工作組的報告、3個減讓表、9個附件。與此同時,中國與世貿組織37個成員全部達成雙邊協議。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貿組織第4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議。30天后,中國自動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

  (資料來源:歐陽敏所著《闖關:中國復關入世歷程揭秘》一書,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熱詞:

  • 1986年
  • 理財産品
  • WTO框架
  • WTO規則
  • 農業經營規模
  • 諸建芳
  • 商務部
  • 財經國家週刊
  • 中信證券
  • 引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