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5.44倍市盈創歷史大底 民生行股價不漲背後秘密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2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編者按

  5.44倍!當民生銀行(600016,收盤價5.65元)于8月17日交出中報每股收益0.521元的良好業績,投資者根據前一日的收盤價5.67元計算後發現,民生銀行的動態市盈率竟然只有5.44倍,為A股市盈率最低(除進行債務重組的ST股)。

  銀行股已然經淪為了“大白菜”——便宜、日常生活少不了,卻也食之無味,少人問津。

  銀行股,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是國內外天災人禍的打擊,還是咎由自取的“報應”?是巴菲特、史玉柱眼中的香餑餑,還是索羅斯、王亞偉腳下的皮球?如今,屢創歷史新低的A股銀行股估值,將迎來黎明前的最後黑暗,還是永遠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

  市場表現

  估值迭創新低 銀行股就是不漲

  在披露中報後,民生銀行的股價結束了前期的上漲,出現回調。截至8月19日收盤,民生銀行的動態市盈率只有5.4倍。

  民生銀行只是A股銀行股的一個縮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已經迭創歷史新低,然而,無論是估值還是優異的財報,都始終無法成為銀行股上漲的動力。

  業績與反彈背離

  截至8月18日,A股16隻銀行股中有5隻公佈了半年報,表現上佳。其中,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深發展A,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超40%,民生銀行和深發展A的凈利潤增幅更是分別達到58%和56%。從業內的預測看,銀行股上半年整體營收平均保持30%以上的增幅還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銀行股的高增長並沒有給股價多大的刺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無論是6月底的反彈,還是近期的行情,銀行股都沒有太好表現。

  6月底,在期待中期業績向好,緊縮政策放鬆的背景下,“七翻身”行情提前啟動。然而,此時的銀行股卻拖累著市場的步伐。

  統計顯示,6月21日起,大盤開始反彈。此時,工、農、中、建等國有大型銀行股,確實出現了不錯的反彈,但其他商業銀行股卻滯漲明顯。

  6月21日~7月18日的反彈中,上證指數上漲7.46%,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中報高增長的銀行股卻出現滯漲,漲幅依次為1.82%、4.04%、3.63%,和-0.86%。

  而從7月19日開始,銀行股又開始領跌。在7月25日的暴跌中,滬指下跌2.96%,民生銀行、

  北京銀行(601169,收盤價9.09元)、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2.87元)、南京銀行(601009,收盤價8.11元)、華夏銀行、寧波銀行(002142,收盤價10.02元)的跌幅均超過了3%。

  8月9日以來,大盤再次出現反彈。在中報的配合下,此時的銀行股表現比前期強得多,更有護盤的意味。在8月9日~8月15日裏,滬指上漲3.96%,華夏銀行的漲幅高達11.52%。不過,此時的大型銀行股卻漲幅偏小,中、農、建三大行的漲幅只有2%左右。

  估值底部在哪?

  在銀行股中期業績超預期增長,股價卻遠跑輸中小市值股票甚至是跑輸大盤的情況下,銀行股的估值已經非常低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統計顯示,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早已創出了歷史新低。

  WIND資訊顯示,從周數據上看,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最低為7.87倍,出現在8月5日。這裡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周數據中,從2005年至今的數據裏,銀行股市盈率最低的20個數據中,除了一個是2010年12月31日以外,其餘均是2011年的;二是,月數據中,最低的3個市盈率依次是7.92倍、8.14倍、8.4倍,分別為2011年的8月、7月和6月。

  以上數據説明,銀行股的估值在2011年創出新低,且始終在絕對低位。特別是近3個月裏,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更是屢創新低。

  對此,投資者不禁會想,難道現在的銀行股市盈率,比2005年的998點、比2008年的1664點時,還低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從周數據看,2005年998點區域,銀行股最低市盈率出現在2005年7月8日,為15.41倍;2008年1664點區域,銀行股最低市盈率出現在2008年10月31日,為9.51倍。

  顯然,現在的銀行股的估值比歷史大底時還低得多。不過,正如數據反映的,大盤跌,銀行股也跌。銀行股的估值在近3個月持續創新低,“底”在哪兒?

  投資“面相”

  取捨銀行股:大佬的貪婪和恐慌

  銀行股的歷史低估值並非沒有引起市場關注。面對銀行股的低估值,大佬、機構們,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多頭認為 “人棄我取”的時候到了,加倉了銀行股;而以索羅斯為代表的空頭,則緊盯歐美債務風險,減持了銀行股。

  巴菲特的“貪婪”

  巴菲特的至理名言是,“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如今,他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銀行股身上。

  美國證監會(SEC)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股神”在今年二季度大舉買入零售和銀行股。這其中,巴菲特在3個月報告期內增持富國銀行970萬股,即2.75%。據悉,巴菲特的伯克希爾676億美元的投資市值中,有高達37%的比例是金融股。“股神”顯然是在豪賭銀行類金融股。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銀行股遇到了A股銀行股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業績增長與股價走向的背離。就在巴菲特增持的二季度,側重於儲蓄等傳統業務的富國銀行利潤同比大漲29%。然而,富國銀行股價當季卻累計下跌約12%,第三季度以來,跌幅也達到了11%。

  史玉柱的“竊喜”

  或許與巴菲特的決策理由不一樣,但國內的一位資本大腕也“戀”上了銀行股。

  今年3月到7月間,“巨人”史玉柱耗資38億余元,42次增持民生銀行。據港交所信息,截至7月15日,巨人旗下的上海健特持有民生銀行A股股份已由年初的1.47億股增至8億股,持股比例相應由0.65%增至3.54%,其增持價格多在5.7~5.9元。

  民生銀行股價雖在近日出現了較大幅度反彈,但截至8月17日中報披露當天,其股價也只有5.6元。也就是説,史玉柱依舊被套其中。史在微博上表示,“增持民生,非投機性買賣,屬長線戰略性投資”。

  8月16日晚間,在民生銀行中報披露後,史玉柱再次在微博上發文:“7.17至8.17(7月17日至8月17日,編者注)不能增持民生銀行。期間股價大跌,賬面浮虧,被不少分析師和網民嘲笑沒眼光。我暗自竊喜,若干年後熬到民生每股盈利2元多、每股凈資産12元,巨人如果部分減持,他們就不好罵我黑心沒道德了;中國投機思維的分析師和股民有點偏多,資本市場需要多些長線投資者。我大言不慚吧?”

  索羅斯的“做空”

  相比巴菲特在銀行股上表現出的貪婪,“大鱷”索羅斯則依舊看衰銀行股。

  資料顯示,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在二季度將富國銀行總共342.74萬股股票 (總值1.09億美元),花旗集團總共287.3903萬股股票(總值1.27億美元)悉數拋出。對此,索羅斯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但同時表示,歐元區銀行業杠桿率過高,需要抵禦對手風險。鋻於此,這些銀行需要提高股本。

  顯然,對歐美銀行抵禦風險的擔憂,成了其做空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對衝基金經理鮑爾森也在銀行股上下足了功夫,雖然其操作更像是調倉,但也偏向索羅斯的一邊。根據SEC披露的文件,截至6月30日,鮑爾森增持了1310萬股富國銀行,但減持了780萬股花旗、6320萬股美國銀行。

  此外,“商品大王”羅傑斯雖沒有明確地對銀行股表現出喜惡,但他卻看衰美債。要知道,美國銀行持有大量的美債,美債跌,銀行自然會有損失。

  王亞偉的“精明”

  同樣是在A股市場,最牛基金經理王亞偉在銀行股的態度上與史玉柱背道而馳。

  數據顯示,2010年年報,華夏大盤的十大重倉股裏面,銀行股有4家,分別是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和光大銀行;華夏策略持有銀行股共3家,為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

  2011年一季報顯示,王亞偉在減倉銀行股。其中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十大重倉股中均只剩下交通銀行。

  2011年中報,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十大重倉股中已經不見銀行股蹤影。

  其實,在看淡銀行股方面,國內的大多數基金經理都與王亞偉保持著一致。比如光大銀行,易方達50指數基金曾在一季度減持了2600萬股,不過當時該基金依舊為光大銀行的第一大流通股東。然而在二季度,該基金索性從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消失了。

  外資拋售銀行股

  除國內的基金經理們在過去的半年逐漸遠離銀行股,境外機構也在大肆減持中資銀行股。

  統計顯示,早在今年1月份,工行就在港股市場遭遇摩根大通的減持,減持股數合計5.01億股,涉及資金逾29.74億港元。隨後的5月,資本研究和管理公司又對工行減持約2.71億港元。

  今年的2月和5月,資本研究和管理公司分兩次減持農行,涉及資金逾5.7億港元。

  今年7月,淡馬錫減持中行51.88億股,折合188億港元。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國銀行正與科威特投資管理局和卡塔爾投資管理局舉行排他性談判,計劃向這兩家機構出售其持有的建設銀行股份。

  目前,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255.8億股,約佔總股本的10%。8月29日解禁期之後將有236億股可以出售,價值約170億美元,剩餘部分將在2013年時可供出售。知情人士説,美國銀行打算出售持有的一半建設銀行股份,以籌措資金滿足“巴塞爾協議Ⅲ”對一級資本金的要求。

  原因分析

  利空是“天懲罰”還是“自作孽”?

  業績增長只是銀行股基本面的一個方面,市場擔憂的顯然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歐美債務危機、國內的宏觀調控、銀行股自身再融資的壓力、地方債務危機,這些利空有的可以“怨天”,有的則需要“尤人”。

  歐美債務危機加劇

  週四晚間,歐美股市再次暴跌。剛緩了一口氣的A股,週五早盤也大幅低開。對於再次暴跌的原因,市場仍指向歐美債務危機。

  據《華爾街日報》8月18日報道,美聯儲正加緊對歐洲大型銀行在美國的分支機構進行監測。此外,美國勞工部18日的數據也大挫人心,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達到40.8萬,為一個月來最高水平。

  在美債危機陰魂不散之下,摩根士丹利在18日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估調整為3.9%,低於先前預估的4.2%;明年的預測也從4.5%下修到3.8%。摩根士丹利的理由是,歐美近期政策失當,各國將進一步緊縮財政,而且市場信心日漸萎靡。

  顯然,歐美債務和經濟問題依舊困擾全球,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

  控通脹信貸扼腕

  在CPI高企、房價高企的背景下,國內的宏觀調控也制約著銀行股。

  數據顯示,7月新增人民幣信貸4926億元,同比少增252億元,略低於市場預期。而新增中長期貸款佔比環比提升,可能是新增信貸減少帶來的短期貸款週轉下降所致。此外,票據融資增加653億元,較上月增加416億元。

  “在最寬泛的貨幣流動性層面,剔除季節因素後,7月份M2、M1供應同比都比上個月明顯減少,並且減少的幅度大規模高於市場和我們的預期。”宏源證券分析師酈彬指出,存款方面,7月份竟然出現6687億元的凈減少,這表明,當下的貨幣供應環境非常嚴峻,緊縮幅度超出預期。

  此外,本月通脹率再創新高,雖然CPI已經達到年內高點,但是市場的共識是,CPI比較大幅度的回落依然要等到9月份以後。

  酈彬認為,雖然央行可能在近期會有本年最後一次的加息動作,但是實際利率為負的局面徹底改變依然非常困難,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的負債從表內轉向表外的過程將持續下去,這在短期內會給存貸款量造成很大的壓力。

  再融資遭遇用腳投票

  截至7月底,13家上市銀行公司公佈了募資計劃,規模超過了4100億元。這使得銀行股再次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8月15日,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與之前報道的版本相比,上市銀行再融資壓力得到較大緩解,但再融資的需求則變得更為明朗。

  該徵求意見稿顯示,對商業銀行債權的權重從0提高到25%,而不是50%;對於房地産相關貸款和長期貸款也沒有提出特殊的高風險權重;對於表外項目信用轉換系數的調整也好于預期;而對平臺貸款權重的調整已經反映在一季報,影響已得到體現;對住房抵押貸款差別風險權重,一套房風險權重為45%,第二套房風險權重為60%。

  不過,根據平均9%的資本下限要求測算,此次資本新規大致形成4500億元左右的資本虧空。其中,5家大行大約增加3萬億左右的風險加權資産,形成接近3000億的資本虧空。由於目前五大行的資本水平已經沒有緩衝,這些資本虧空,會直接體現為2012~2013年的再融資要求。

  東方證券分析師金麟指出,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情況相對緩和一些,因為其資本的達標時間遲至2016年。此次銀監會的資本新規,較此前的徵求意見稿基本僅有溫和改善,無助於從根本上改變銀行即將到來的第二輪再融資的壓力。

  地方債魅影猶在

  日前,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就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答記者問中指出,政府債務問題風險可控,並提出4點嚴格的要求。

  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財政部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表態緩解了市場悲觀情緒。不過,從中短期來看,地方融資平臺的隱憂不可忽視。

  評級機構穆迪表示,預計中國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規模佔總貸款規模的比例可能會升至8%~12%,這是銀行業盲目迷信地方政府、大項目信用的結果,也是在信貸領域行政干預從未根絕的結果,更是中國銀行業未能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的結果。

  廣發證券分析師沐華也表示,考慮到銀行不良貸款主要由銀行間接融資,中國銀行業在後危機時代所受的負面衝擊遠未過去。

  前景預測

  銀行股成了“大白菜”

  除基本面好壞參半,銀行股的“大白菜”特性也決定了其股價上行的困難。

  “大”:市值巨大無人做

  在A股總市值前20家的上市公司中,銀行股就佔據了9席。工、農、中三大行更是分列第二至四位。

  對於A股市場而言,大市值股票在上漲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首先,如今的A股已經與“530”後的A股截然不同。當時,市場是“全民基民”,基金業的景氣以及號召力不可一世。由於基金有配置權重股的需要,大市值股票的走勢不比小盤股差。而如今的情況是,市場的主力軍已經被私募、大戶取代,他們更偏愛中小市值股票,而不是大盤股。

  其次,今天的市場雖不敢直言是熊市,但絕對不是牛市。市場不是資金氾濫,而是流動性匱乏。滬市單邊成交量少則700億,多則千來億。在市場大幅擴容下,如此稀少的成交量如何能推動龐然大物上行?

  市值太大無人問津,這會否是銀行股未來始終或長期處於低估值的根本所在呢?

  “白”:背景蒼白無人炒

  A股市場,股票上行的根本動力是業績,這個沒錯,但市場更喜愛的是題材。而銀行股最缺乏的也是題材。

  銀行,作為一個大宗服務行業,其盈利模式毫無秘密可言,其穩定性需要,也沒有太多創新性可言。放債賺錢、利差賺錢、投資賺錢,這些均毫無想象空間。銀行股的業績可以保持穩定增長,但這更多建立在行業的壟斷性上,而不是自身有什麼“人無我有”的優勢。

  在此情況下,銀行股背景清楚,與A股市場所鍾愛的炒作格格不入。

  A股市場,大到區域概念、行業振興,小到涉礦概念、高送轉,無一不是市場熱衷炒作的題材。然而,這些都與銀行股無關。

  區域概念的炒作中,地方商業銀行或會短暫出現炒作,但彈性更大的顯然是商業、地産股;高送轉概念中,銀行股已經是巨無霸了,再送轉就成了“雙層巨無霸”,食之難以下咽,“利好”反而成了利空。

  在背景蒼白的情況下,銀行股又缺乏炒作題材,誰會去碰呢?

  “菜”:供應充足無人要

  銀行股就像菜一樣,來源充足,無需搶佔。

  市場常常擔心豬肉漲價,也偶爾擔心大蒜、綠豆等小件農産品漲價,但卻很少擔心大白菜漲價。當然,有人會説,去年冬天,大白菜不是漲過價嗎?但這種漲價往往持續時間短,到第二年,菜量更是“氾濫成災”。

  原因很簡單,就是大白菜好種植,無需囤積。這和銀行股很像。

  總股本那麼大,銀行股想買隨時都有,哪怕真有利好推動銀行股暴漲,最後也會有基金、社保等大機構借機出貨,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銀行股會“斷炊”。

  當市場炒完了概念、炒完了題材、炒完了ST、炒完了小盤股,回過頭一看,銀行股還在那裏。那就來一口小菜,炒一炒吧。

  銀行股“菜源”充足,只適合調口味,不適合做主食,這或許就是銀行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宿命。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5.44倍
  • 市盈率
  • 歷史大底
  • 民生銀行
  • 股價
  • 不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