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質疑企業債融資風險性 稱可能引發債務危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1日 12: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浪財經訊 6月21日午間消息,為破解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問題,發改委日前發文,明確允許投融資平臺公司申請發行企業債券籌措資金,此消息一齣,便引發廣泛討論,不少專家在微博上質疑,此舉可能導致地方債務膨脹,引發更大風險。

  閘口放開旨在紓困保障房建設

  日前,發改委制定《關於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允許投融資平臺公司申請發行企業債券籌措資金。

  《通知》稱,企業債券具有期限長、利率低的優勢,是保障性住房項目市場融資的較好工具。為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各地按《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進行規範後繼續保留的投融資平臺公司申請發行企業債券,募集資金應優先用於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微博專欄)認為,政府在此時出臺這一政策,主要是因為保障房融資困難。

  按照國家計劃,今年全國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必須在10月底前全部開工,但據報道,當前時間過半任務未過半,一些城市保障房建設開工率不到三成。保障房開工緩慢固然有項目進程自身規律的原因,但最大障礙在於資金短缺。

  多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一直處於較為平衡的狀態,並沒有過多的盈餘。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不允許發債,這導致了地方政府只能尋求銀行資金來撬動經濟建設。

  住建部稱,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至少需要投入1.3萬億元,需要銀行等機構投入的高達8000多億元。保障房建設貸款難,從總體上看是由於建設資金回收週期長、利潤空間小,致使銀行對回收貸款存在疑慮。

  楊紅旭總結到,保障房融資難,主要是因為四個主要渠道都不“給力”:地方土地出讓金大縮水,今年2000億的地方債,無法滿足保障房建設的資金需求;銀行貸款名義上支持,但實際上額度“緊巴巴”;治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也更困難了;讓民間投資,回報太低。因此,他得出結論:“只有發企業債這條活路了。”

  專家質疑將引發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為應對本輪經濟危機,中國政府啟動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中央政府承擔1.2萬億元的份額,而餘下的部分由地方政府以及企業承擔。

  由於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有限,所謂的“地方融資平臺”應運而生:各種項目被置入其中,以“組合”的方式來取得銀行的貸款,地方政府甚至以地方財政收入作為未來還款的保證,來向銀行取得貸款。其“償付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已經引發擔憂。

  央行在近期公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公開表示了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擔憂,並披露了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餘額在10萬億元左右。近期有市場傳言稱,銀監會將會採用類似資産管理公司的方式來剝離2萬億-3萬億元具有較大風險的地方政府債務。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微博專欄)認為,在此時,允許地方政府發行企業債融資建保障房,意味著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工作尚未開始就已結束,地方政府債務將繼續膨脹。債務危機被推遲,但不會因此消失,而是以更大的規模爆發。

  國都證券研究所所長許維鴻認為,一旦更大規模的債務危機發生,中央銀行就只能通過量化寬鬆政策稀釋債務,通過人民幣對內貶值來解決問題,這將引起通貨膨脹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

  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政策實行細節比較關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微博專欄)在微博上質詢:這種債有政府財政的擔保嗎?如果沒有能發出去嗎?債的收益率多高?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專欄)則認為,保障房作為一項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是政府提供給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應該納入政府財政開支。而且,他認為政府有能力負擔這一開支:“今年1-5月政府財政收入猛增30%,是年初計劃8%增幅的3倍多,政府應該不差錢。”

  同時,也有一些樂觀聲音認為,融資的開閘是確保保障房建設任務完成的關鍵,在其直接作用和帶動下,下半年保障房投資將全國啟動。(肖瑜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