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幅小作品相對輕鬆容易,創作一幅大作品將耗費更多的心思和體力,而創作巨幅作品——諸如老子《道德經》這樣的超大作品,將是對生命智慧和人生高度的一次曆險。趙學敏先生花了半年時間創作的66條六尺屏長卷的巨幅作品——《道德經》,觀之令我眼前一亮。
一 書寫《道德經》的基本內容的當代啟迪
趙學敏先生為什麼要創作巨幅書法作品《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究竟説了些什麼?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還有怎樣的意義?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老子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文化哲學現象。老子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悖論的問題,一個具有二重性的矛盾體:一方面,老子是“禮”家,據載孔子就曾向其問過“禮”,但是他晚年又對“禮”加以尖銳地抨擊,然而,在《老子》一書中,卻又大談慈、儉、孝、祭祀等有關“禮”的問題;老子強調“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認為其不可説,把“道”神秘化、虛無化地遮蓋起來,從而在語言與“道”的關繫上構成一對矛盾體;作為隱者,作為“不言”、“貴言”、“希言”的倡導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函谷關的時候,寫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這種發憤著書與他所倡導的清靜無為確乎是一種矛盾;他的著述被有人認為是“陰謀家的治世之術”和“君人南面之術”,但他在書中卻又明明白白地反對專制獨裁統治,反對戰爭,反對一切社會的不平等。這諸種矛盾,無疑構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書的神秘色彩。
趙學敏先生花大力氣書寫老子《道德經》,究竟呈現了中國文化中什麼思想?《道德經》五千言究竟説了些什麼?有什麼微言大義?這些問題觸及到書法書寫內容的關鍵。
我們知道,老子主“無為”之思,倡“自然”之境。他的“道”落實到現實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稱為“德”,“德”是“道”之用。“道”和“德”確乎是老子論述的核心範疇,故後世以此作為《道德經》的書名。
老子思想具有一系列的辯證論因素。他強調事物的矛盾是一種在自然社會和人生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在宇宙時空、現實規律、生命意義、價值判斷等方面,任何事物的自身中都存在著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如:有與無、生與死、長與短、高與下、多與少、大與小、前與後、遠與近、輕與重、靜與躁、難與易、黑與白、雌與雄、正與反、同與異、真與偽、美與醜、善與惡、強與弱、福與禍、榮與辱、愚與智、吉與兇、是與非、貴與賤、治與亂、剛與柔、勝與敗、清與濁等矛盾,可以説是既彼此對立又相互關聯,既矛盾衝突又相互依賴,形成一種相生相成、相對相形、相和相隨的關係。
老子美學思想崇尚“大”: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他總是以這種“大”美學思想來消解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性和庸懶性,震顫日常理性的慣性思維,提高人的反省視野,使人于瞬間感悟中透過語言策略去把握到“道”。老子的審美觀主要強調本體的大美、混沌的美,而反對那些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聾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等,認為恰好這種過分感性的、表面的、外在易逝的美,是有傷人的身心健康的,是應該置之於藝術和審美活動之外的單純的感官享樂。他強調一種“淡”的美學中,與那些一切濃得化不開,一切往上面疊加慾望和繁複裝飾的做法相反,他很善於“做減法”,説“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要人心不斷地去除一些東西,減少一些慾望,而最終見本心,把握到“道”本體。
二 書寫大作品的文化眼光和超邁胸襟
趙學敏先生為了寫好這幅大作品,花了相當的時間做準備。不僅反復研讀《道德經》這部中國文化經典,而且遍訪名師和高人,對《道德經》進行全面解釋和解悟。深入其中,了解到這部經典重要的當代意義在於:老子的思想在當前全球消費主義和數字化複製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義,在生態平衡、生存競爭、技術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面前,老子無疑是一種警世之鐘,告訴人們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會之道和宇宙之道。老子見素抱樸的思想智慧,並不會隨時代的飄逝而消亡,他那稟道之思和大慧之言,將在新的時代和新的世紀對人類的生存産生全新影響和啟迪。
接下來,趙學敏先生進入作品的準備階段和對用書法表現老子《道德經》需要達到的技法高度加以內修。縱覽由六十六幅書法作品構成的《道德經》,可以看出,趙學敏先生在傳統書法中下過堅實的工夫。他能夠將篆、隸的筆法溶入行草書體之中,用筆結體使轉頗為得法,在表現老子《道德經》思想深邃上縱橫闔辟,矯變駘宕,打破嚴正拘謹的距鑊,書寫得爛漫多姿,自然厚重,遒勁縱恣,表達出一種大文化眼光和很高的審美情趣。
趙學敏先生書法從顏真卿入手進入二王、懷素、蘇軾、米芾、王鐸諸大家,書法呈現出筋健骨立,體勢舒和,雄深渾厚,挺然奇偉的審美特徵。在大書法《道德經》長卷中,吸收老子“絕聖棄智”的精神,藏巧于拙,氣象雍裕,取精用宏,筆力遒美,局勢堂皇,氣息超逸。六十六幅六尺巨幅構成的長卷作品,草法精嚴,一筆不懈,精神飽滿,令我們想見先生臨帖池水墨黑,退筆成冢,在書法藝術鍛造過程中的巨大心血。
細細觀賞作品,能夠窺見其書者的情性與工夫。儘管為了全經的統一和為了觀者容易辨識,書者力求使書法規範而統一,但從中仍能看出每幅書法情緒上的變化和筆意上的起伏:或字勢雄逸、英氣絕倫;或豐潤妍美、墨採飛動;或用筆駿快,沉著飛翥;或意斷還連,頓挫縈回;或勢巧形密,藤蘿婀娜;或振蕩搖曳,嵚崎歷落;或風神躍動,豪宕不羈;或舒朗挺勁,體格開張;或揮斥八極,從容閒適;或曲折變幻,詭異飛動;或顧盼揖讓,元氣淋漓。無不表現出作者對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不同內容的感悟,在書寫風格盡可能統一的前提下,使得每章內容在筆歌墨舞之中得妙趣無窮之美。真可謂匠心獨運,神明煥發。
我欣喜地看到,趙學敏先生對創作大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使其能夠遊刃有餘地書寫,在書寫中不僅深刻地闡釋和重現內容的博大精深,而且用過書法視覺而目擊道存,使得被孔子尊稱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在書法家酣暢淋漓的筆墨中“見首現尾”,通過筆墨線條呈現老子《道德經》的深邃曠遠,元氣混倫之“無形大象”,從而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他的書法造詣——為中國當代書法增添了一項新的文化“大書法”記錄。
是為序。
(作者:王岳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北大書法所所長、北京書法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