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黃來鐸油畫創作談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6:1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展開油畫家黃來鐸的藝術檔案,看到佇立在畫架前他那憨厚的形象,頗有似曾相識之感。我記得見過一幅《紫丁香》。那是一幅尺碼不大的油畫,在方形的構圖中,一束束盛開的丁香花擁簇著,跳動著,仿佛一群著了紫色薄紗的花仙子在翩翩起舞。多好的一幅靜物畫!後來我才知道這張《紫丁香》是黃來鐸畫的。

       黃來鐸,1960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係,在此之前上過昆明師範學校藝術系、魯迅美院附中,受過整整十年正規美術專門教育。

       80年代中期,是當代中國美術最活躍的歷史時期,面對新與舊、中與西、傳統與現代的劇烈衝撞,面對以青年為代表的新思潮新觀念的猛烈衝擊,當時多數“半截子”畫家感到突如其來,茫然不知所措,他們焦躁、煩悶、憂慮、感嘆……此時此刻,黃來鐸的處境、心態怎樣,我不得而知,但在他治藝自序中,我看到了他的倔強、自信和獨立思考精神。他在回顧自己走過的藝術道路時,沒有簡單否定五六十年代所接受的法、蘇的現實主義教育,而自信地認為,正是這謹嚴的學院式教育培植了自己熱愛生活、鍾情自然的美學理想,造就了自己堅實的造型基礎。他篤信現實主義,這是他的藝術生命的根基。惟有自然造化才是藝術創作無窮無盡的源泉。以“真、善、美”為主旨的現實主義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

       作為有思想深度的油畫家,黃來鐸對美有獨到的理解。他説,“我以為美術首先或最終都必須是美”。“我一直致力於對美的追求,從自然美到理想美(藝術美)——追求美的生活,追求美的社會,追求美的情操”。他旗幟鮮明地提出:美不僅僅是發現,而是創造。這是頗有見地的。

       黃來鐸的油畫多以風景、靜物為題,所繪塞外山村、江南水鄉、河堤雪景、湖畔歸舟、河塘魚蟹、山花蔬果……都無不寄託畫家對大自然的鍾情厚愛,對生命的禮讚謳歌。在黃來鐸看來,自然山川,一草一木都是充滿生命,富有靈性的。一個畫家對美的追求,也是一種生命體驗過程,他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心靈去擁抱大自然,才能達于天人、物我靈性的溝通,喚起激越的情感,産生創作的衝動。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生命互動過程。蘇珊郎格認為,人的感覺能力是組成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某種程度上生命本身就是感覺能力。因此,作為感覺能力的生命與人們觀察到的生命就應該是一致的。只有當在感覺基礎上産生出來的直覺能力發現觀照對象與自身有著某種一致的時候,觀照對象才可能包含著某種情感。正因為這樣,黃來鐸十分重視生命——感覺的投入。他説:“無論在立意前,塗抹之後,我總是領悟著一種感覺,把握這種感覺。藝術最可貴的就是這種感覺,沒有這種感覺便一切終止。”抓住了感覺,就抓住了繪畫的根本,因為“畫家首先依賴的是可視的感覺。沒有感覺便沒有繪畫”(塞尚語)。對於風景畫家來説,感覺是開啟造化之門、捕捉自然美、喚起創作靈感的一把鑰匙。觀察黃來鐸所繪的景物,並沒有什麼奇景名勝,一彎靜水,幾葉孤舟,小寨渡橋、農家秋舍,似乎是司空見慣、平中無奇的場景,但它們都是畫家感覺、感悟、撞擊過心靈的景和物,有著一種平實質樸的內在美。這是常人難以發現的自然美,更是常人不能創造的藝術美。

       一位真正的油畫家應該是美的發現者,同時也必須是美的創造者。因為藝術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心靈的創造。即便是對景寫生也不是自然主義的照抄對象,總要有所選擇、有所取捨。“藝術家對於自然有著雙重的關係:它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他必須用人世的材料來工作,才能使人了解;他也是自然的主宰,因為他使這引進人世的材料服從他的較高的意旨,為這較高的意旨服務(歌德語)。”黑格爾也曾説過,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裏的藝術家的心靈。對於人和自然的主從關係、對於摹寫和創造關係,西方美學家、藝術家、畫家都有過精闢的論述,但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過多地強調了如何客觀地如實描寫,致使不少人掉進自然主義泥坑而不能自拔。

       黃來鐸説:“我作畫前往往都是在自然或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的視覺衝擊、刺激,而引起感情的躁動,思維的啟迪,産生一種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的物象像是一種發現、發掘,融會到我的審美心態、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中。當我在畫布上把這種感覺把握表現出來已覺與原物神似貌移,貌似神離、神貌皆離,形成了一種新的境界。我所畫的景物沒有一個是自然生活中真實的,具體找得到的,而又沒有一個不是自然生活中確實廣泛而存在的、使人可信的。”“我一直在‘造景’,以情造景。我所畫的靜物、風景都是在我自由審美意識下做重新組合,將我的情感和愛傾注其中。”這段話形象生動地記敘了黃來鐸發現美到造美的全過程,他重視感覺,強調感覺物象的昇華——寄情寓意、緣物寄情,從而造就了神似貌移、意與景匯、情景交融的意境。為了追求這種意境,有時黃來鐸還採用借景、造景等手段,從而大大拓寬了風景畫的表現空間。

       黃來鐸的油畫,帶有較強的寫意性,他不拘泥具體物象的細節刻畫,而強調整體意蘊的宣染。《明月寄相思》以大片的藍紫色調和逆光手法潑寫出水鄉月夜朦朧的詩情,而《滿園秋色濃》則以明快熱烈的暖調和跳動的筆觸唱出了秋日的歡歌。對於油畫語言,黃來鐸近年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在西方古典繪畫語言的基礎上,向著兩方面突進:一方面吸收西方現代派繪畫語匯,加強色彩對比力度和平面構成的視角反差;一方面又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筆意精神,講究刀筆的書寫性。這種具有反差性的語言探索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黃來鐸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作者:楊庚新)

熱詞:

  • 黃來鐸
  • 油畫
  • 藝術家
  • 油畫家
  • 搜索更多黃來鐸 油畫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