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他崇尚色彩,響亮的色彩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領悟;他推崇技法,大處勾勒,細微處雕琢,審美情趣在刀鋒筆翼間昇華;他篤信架上藝術,他説架上藝術是永恒的,如果架上藝術消亡了,人類也就不存在了。他就是著名油畫大師黃來鐸
9月的第一天,2010年第8號颱風姍姍來遲。我們驅車穿行在颱風來臨前的暴風雨中,而當我們來到位於上海西郊的索美畫廊時,這裡的天空竟然是一片燦爛。畫家黃來鐸先生已在這裡等候我們,這幾天他正在忙着籌備9月18日至9月30日在索美藝術中心舉行的“理想者的唯美守望”——黃來鐸油畫展。雖已屆75歲高齡,但老先生精神飽滿、思維敏銳,在長達近三個小時的交流中,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對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架上藝術不懈的追求和堅持,讓我們為之折服、動容和感動。
從藝路一甲子
在當代中國畫壇,黃來鐸是一位風格獨特的油畫家。他的作品有着純正地道的油畫語言和非凡的色彩造詣。在技法上他吸納了近代法國浪漫主義尤其是印象派的繪畫語匯,同時,作品中也有着蘇俄批判現實主義以及中國傳統繪畫的筆意精神的影子。而在主觀情緒的表達上,又吸取了現當代藝術的精要。
“拋開創作意識不説,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一定要有高超非凡的藝術技巧,這種技巧需要天才的、長期的磨煉才能得來。”黃來鐸告訴記者。而他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和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
早在六歲時,黃來鐸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顯露出繪畫天分。到了中學,他對繪畫更加癡迷,為此甚至荒廢了學業。
1950年,黃來鐸考入昆明師範學校藝術系,從此真正開啟了他藝術生涯的大門。他異常勤奮,課餘時間,就前往昆明的大街小巷寫生,小攤小販、行人街客、雜耍藝人都成為他速寫的對象。這段時間,他接觸到來自法國的浪漫主義和印象派繪畫。那時有一位叫廖新學的畫家,是首批中國留法學生,從法國歸來時,帶回了整整一列車皮的法國藝術作品,包括油畫、雕塑以及他自己臨摹的一些法國的作品。初次接觸法國藝術的黃來鐸即對這些作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抓住一切機會去接觸、觀摩這些作品。
既然決心從事繪畫,他索性輟學,下決心要北上報考中央美術學院,而報考過程中卻一波三折,未能如願。最終,他被魯迅美術學院錄取,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藝術歷練。
黃來鐸在魯迅美術學院接受的完全是蘇式美術教育。前蘇聯批判現實主義最大的特徵就是對造型能力的強調。
年輕時這兩段不同的學習經歷,使得黃來鐸對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兼收並蓄。在昆明時期,他接觸到的法國浪漫主義和印象派藝術對其在色彩的應用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魯美接受的批判現實主義教育則給他打下了紮實的造型功底,這兩者他受用終生。
“我年輕的時候確實受這兩大畫派的影響。開始畫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滲透在我的意識中。”黃來鐸表示。在色彩方面他更喜歡浪漫派和印象派,黃來鐸對色彩和光線的應用倍加推崇,他認為油畫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色彩,其次才是油畫的造型能力。“藝術講究空間的造型,色彩的逼真。”黃來鐸表示。
最愛紫丁香
每年4月底到5月初,東北大地上的春寒尚未退盡。一束束丁香花卻已經悄然綻放,這些紫色的小花在街頭、巷尾、公園遍地開放,將濃濃的春意帶到了冰封了一個冬天的大地。每到這個時候,黃來鐸都會回到瀋陽,讓家人陪着他去採集各種顏色、各種形態的丁香花,然後用汽車將這些丁香帶回家。把家裏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插上丁香,甚至在桌上、床上都隨意放着紫丁香。聞着滿屋的香味,他就對着這些活生生的丁香花作畫,一批又一批。
雖然黃來鐸一生作畫無數,但丁香花這個題材一直未變,常畫常新、漸老漸熟。有美術評論家稱黃來鐸畫丁香已經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他亦自認,這在一定程度上描繪出了他畫丁香花時的心境。“它確實在激發我心靈的感覺,震撼我視覺的快感,又萌發和提升了我的審美意趣。”黃來鐸表示。
在幾十年畫丁香的過程中,黃來鐸找到了畫丁香的技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有人稱他為“丁香王”。黃來鐸的丁香系列作品都是以紫色為基調,作畫之前,他首先將丁香花根據構圖的需要進行組合,或散插、或橫放,做出需要的造型。在作畫時,首先根據構圖風格,把一簇簇花組合在一起,概括地畫出中遠近三個層次,然後在完整的畫面上對重點和細要的部分進行雕琢。黃來鐸善用刀筆,在畫丁香花的後期,他全部都用刀,在認為重點的部分精雕細琢,“用刀挑出的油膏很有硬度,能夠展現線條的質感,使畫面立起來。”他表示。
大處着筆,細微處雕琢。正因為如此,黃來鐸筆下的丁香花既概括又具體,概括裏含有具體,具體又約束着整體;既寫實,又寫意,抽象和具象相融。而由於運用了刀筆刻畫,他通過對細節的雕琢將丁香花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態刻畫出來。在概括中突出重點,使得畫面靜中有動,主觀情緒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