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將於5月29日在成都開幕,而按照第三屆非遺節總體方案,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廣大使選拔賽”也將於近日拉開帷幕。
廣告選推廣大使,不稀奇,城市選形象大使,也不稀奇,在民間選拔非遺推廣大使還真是件稀奇事。不過,我還真要為這件稀奇事叫聲好。無論是非遺節的舉辦,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出臺,無不彰顯我國對於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重視與決心。事實上,正是由於近年來我們對非遺不懈的保護,一些原本已經陷入低谷的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比如瀘州油紙傘、比如羌繡,都已找到一條生産性保護傳承的道路。
不過,這是不是説我們對於非遺的保護已經足夠呢?我想,還遠不能這樣説。所謂酒香還怕巷子深,據我所知,仍有大批的非遺項目“養在深閨人未識”,而其中一些,發展得仍比較艱難。要讓他們走出“深閨”,還需更多的人來鼓與呼。從民間選拔推廣大使,一方面可以起到宣傳效果,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另一方面,選出來的這部分人在非遺節現場服務,也可以起到示範引領的作用。
有人説,為非遺選推廣大使,熱鬧倒是熱鬧,可會不會讓傳統的文化變了味呢?我想,傳統的文化,如果能用現代的手段加以包裝宣傳,更能在今天這個時代煥發活力。在過去,不少非遺項目都是在自己所在的那一畝三分地上發展,而今,因為有了非遺節,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都走到了更廣闊的舞臺上,相聚一堂互相切磋交流,很多甚至借機走出國門,讓世界也能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果沒有這些現代推廣理念,很難想象今天非遺能得到這樣多來自國際國內的關注。讓“大使”幫助推廣非遺,何樂不為?
最後,筆者照例還得為選拔提個醒,推廣宣傳非遺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讓這些選拔出來的“大使”真正為非遺節、非遺傳承做些實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