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保護化危機為契機 四川借力非遺節打造品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0日 14:2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29日,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將拉開大幕。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永久落戶四川成都後的首次亮相,也是四川災後重建3年來非遺保護成果的集中展示。經過3年的恢復重建,四川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重獲新生,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項目經費向災區傾斜

  在大地震中,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有12人遇難,105人受傷。2008年6月底之前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四川省有105項,其中2項嚴重毀損;已公佈的18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88項嚴重受損。4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博物館、11個民俗博物館嚴重受損,142個傳習所倒塌或不同程度損毀。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大量珍貴實物和普查資料全部被廢墟掩埋,茂縣羌族博物館、綿竹年畫博物館等成為危險建築,頗具影響的綿竹年畫傳習所被夷為平地。

  地震發生後,文化部對四川省的災後文化恢復重建工作非常重視,文化部部長蔡武等領導多次到四川,親臨災區一線,指導文化重建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

  “3年來,文化部在政策上及時指導,在項目上優先安排,在經費上重點傾斜,有力地支持和推動了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恢復重建工作。” 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對記者表示。

  為了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四川省文化廳黨組成立了四川省災後文化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領導小組,設立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機構。

  以重點項目支撐非遺保護

  據介紹,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恢復重建工作中,四川省確立了幾項重點工作。一是恢復重建非遺基礎設施。對遭受災害的非遺博物館和傳習所等設施進行修繕。二是救助安置傳承人。對國家、省、市(州)、縣(區)四級名錄代表性傳承人,以及非遺重要項目和普通民間傳承人實施救助,使其儘快恢復基本生活。三是恢復重建非遺保護體系。搶救受損的20項國家級、88項省級和268項市、縣級非遺名錄項目的珍貴實物和資料,搶救保存現有非遺影像資料、普查文獻資料。四是在羌族聚居區範圍內,建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恢復重建縣級民族文化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傳習所、村文化室。搶救性保護一批羌族民居、村寨,建設羌族文化名鄉(鎮)、名村(寨)、名園。

  地震發生不久,四川文化界人士提出了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議,得到文化部的大力支持。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對於推動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申報聯合國、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和申報國家級、省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工作中,四川省重點向災區傾斜,加大保護力度,及時將“羌年”推薦申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同時,四川省各級政府對非遺事業的財政投入也不斷加大,經費由2007年的240萬元上升為2011年的2400萬元,為四川非遺搶救保護工作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保障。

  恢復重建中,四川省新建了75個非遺項目,開工率100%。綿竹年畫博物館、北川民俗博物館、北川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茂縣非遺傳習中心等一批具有濃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建築拔地而起。理縣桃坪羌寨、茂縣黑虎羌寨、北川吉娜羌寨、汶川蘿蔔寨等數以百計的羌寨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