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藝術之鄉 >

弘揚蔚縣剪紙藝術 培強民間文化産業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14:4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河北省蔚縣的王志軍。蔚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依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全縣總面積3220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561個行政村,總人口47.7萬人。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中國中小城市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

  河南省歷史悠久,積澱深厚,英才輩出,文化繁榮。這次我來,雖説是介紹蔚縣在文化傳承保護和産業開發方面的做法,實際上是來學習取經的。

  近年來,蔚縣緊扣科學發展、轉型發展主題,實施“文化立縣、旅遊活縣、工業強縣、特色興縣”戰略,以蔚縣剪紙為突破口,放大人類非遺品牌效應,爭做世界剪紙主人,引領民間文化産業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下面,我從三方面介紹一下蔚縣的主要做法,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學者和河南省的同行們批評指正。

  一、深挖內涵是啟動蔚縣剪紙産業發展的根基

  我們主動順應國內外文化産業發展大勢,立足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縣”理念,並確定為四大主體戰略之首,把培強蔚縣剪紙産業作為“文化立縣”的破題之舉,集中領導、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強力推進,通過剪紙産業這個傳統的、富民的産業引領,牽動民間文化産業跨入健康快速發展軌道,助動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轉型升級,文化力形成凝聚力、發展生産力、激發戰鬥力、提升競爭力。兩年多的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蔚縣實際的,而且成功實現了 “黑色”向“綠色”、“挖煤礦”到“掘文礦”、資源到資本、絕藝到創意、産品到産業、民俗到民富的嬗變,並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的肯定。“京西明珠非虛誇,蔚州文化燦若霞,巧奪天工剪紙藝,激情四射打樹花。”這是今年8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孫家正來蔚縣考察時,讚美和激勵蔚州文化的感慨之言。

  以蔚縣剪紙産業為“龍頭”,是由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品牌影響和産業優勢決定的。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為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具有系統性、傳承性、廣泛性、群眾性、包容性“五大特點”,從殷商至今,隨著技藝的傳承、材料的變更、工具的演進,經歷了單色剪、單色刻、點彩刻、套色刻四個發展時期,被譽為華夏剪紙之最,是中華民族引以驕傲和自豪的“國粹”。  

  (一)悠久的歷史豐富了蔚縣剪紙的記憶。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泥河灣是二百萬年前東方人類發祥地。其上遊在蔚縣境內,東窯子頭遺址出土的七件人工石器,説明了蔚縣這塊土地上當時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在這裡生存繁衍、發展進化、創造文明,從未中斷。史前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後岡一期三支考古學文化共存的實例,也證實了蔚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奠基地和發祥地。殷商時期,商湯在以蔚縣為主的區域封代,築都代王城,代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二百多年。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出兵滅代,代地成為趙國的封國。秦統一六國後,置代郡。至北周宣武帝時(公元580年)始置蔚州,民國年間改州為縣至今。可見,蔚縣由國到郡、再到州、最後到縣,悠久的歷史沃土催生了蔚縣剪紙,蔚縣剪紙反過來成為記述歷史的一種文化符號。

  (二)多種文化的交融催化了蔚縣剪紙文化的成熟。蔚縣是“中華文明的三岔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語),源於河南的“仰韶文化”、源於遼西的“紅山文化”和源於內蒙古的“河套文化”在壺流河流域交匯碰撞;是“三大傳統文化”交融地,孕育了以特色農業為代表的農耕文化,以古代國文化為代表的遊牧文化,以飛狐古道(太行八徑之一)、古城、古堡為代表的軍事文化;是“三種特色文化”聚集地,形成了以蔚縣剪紙為代表的民間文化、以佛教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狼牙山五壯士班長馬寶玉事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匯,地域文化的發展延續,構成了今天中國北方獨有的蔚縣特色文化現象。蔚縣剪紙就在這種濃郁地方文化土壤的長期熏陶、催化下誕生、成長和成熟,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一朵藝術奇葩。

  (三)山川秀美激發了蔚縣剪紙的創作靈感。蔚縣地處恒山、燕山、太行山三山交匯處,呈盆地狀,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第一峰--小五台山,山勢險峻,林木蔥鬱,峰巒起伏,蔚為壯觀,呈現小五台植物垂直帶譜,山上動植物資源豐富,約有高等植物674種,中藥材361種,動物137種,其中褐馬雞、金雕、金錢豹、大鴇、白肩雕為國家一級動物,小五台?6?1金河景區是國家AAAA景區,是登山者的天堂,戶外運動的勝地。飛狐峪?6?1空中草原奇花異草品種繁多,生長著奧地利國花--雪絨花,擁有最高的空中石河、最高的地上漏斗、最高最大的甸子梁夷平面“三大奇觀”,為古喀斯特地貌,正在申報省級地質公園,目標是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這些秀美的山川和珍貴豐富的動植物不斷豐富和激發著剪紙藝人的創作靈感,成為蔚縣剪紙取材的主要來源之一。

  (四)小廟壁畫奠定了蔚縣剪紙的色彩基礎。蔚縣被譽為“河北省古建築博物館”,具有各類歷史文化遺存1610處、國家級文保單位9處、省保單位30處,文物遺存總量名列全國前茅,在河北省位居第一。全縣寺廟鼎盛時期多達兩千多座,幾乎每座寺廟都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的設色多為藍、綠、白、粉等,搭配非常和諧,繪畫中出現了焦點透視,正在著手建立數字檔案,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河北省文物局在蔚縣一處廟宇內發現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壁畫《百工圖》,完整繪製了清代64個行業的産品製作、銷售等場景,可與《清明上河圖》媲美,通過登峰造極的壁畫藝術反映了蔚縣繁榮的手工業文化,為蔚縣剪紙也提供了圖像和色彩的臨摹範本,説明兩種藝術形式相生相伴。

  (五)地方戲曲增加了蔚縣剪紙的素材來源。蔚縣有“八百個古堡、八百座戲樓”之説,展示了蔚縣戲曲的源流和演變,反映了蔚州戲曲班社的發展和興衰。從清咸豐末年直到建國初期,堅持常年演出的專業班社有36個,而以村為單位組織的季節性班社遍佈全縣,有劇目200余出,建國初期班社仍有150多個。被郭沫若先生譽為“百花叢中一點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蔚縣秧歌等本土戲劇是戲樓的主角,蔚縣剪紙最早的臉譜、戲曲人物,就是依據戲裏的原型所創作的,當時被叫做“蔚州戲人兒”。因此,蔚縣剪紙早期作品的素材大多來自戲曲。

  (六)繁榮的商業拓展了蔚縣剪紙的發展空間。蔚縣的飛狐峪是太行八徑之一,南接中原,北通大漠,可達庫侖、恰克圖,自古便是中原與塞北,山陜與燕趙的交通樞紐和通商要道,被譽為北方的“茶馬胡市”。明清之際,商賈雲集,貨通南北,是北方絲綢、馬匹、皮毛、茶葉的主要交易中心,八大古鎮票號雲集、店舖林立,現在北京報國寺收藏的幾張民國時期的蔚縣老發票,採用傳統雕版制做印刷,發票副聯印有存根編號,用印花稅票及商號騎縫章,開了民間商會統一印製發票、用來規範商家發票使用行為的先河(河北省科技成果鑒定評審專家畢志夫語)。商業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剪紙藝人隊伍,增多了剪紙銷售渠道,而且商貿的交流成為蔚縣剪紙與域外藝術交流和融合的橋梁和紐帶,使蔚縣剪紙的藝術水平大幅提高,在製作過程中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

  (七)民俗活動豐富了蔚縣剪紙的生動內涵。蔚縣剪紙也叫窗花。蔚縣人過春節什麼都可以不準備,但窗花一定是要貼的,貼了窗花就等於過了年。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拜燈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打樹花(被新華網稱作傳統民俗演繹“中
國式狂歡節”)、民間社火以及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蔚縣剪紙也扮演著祭奠亡靈、招財納福、趨吉避兇的角色,可以説無所不能,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由此蔚縣剪紙不斷興旺發達起來,成為剪紙藝人農閒時的主要生活樂趣和生計補充,成為人們平時生活離不開的必需品。

  (八)各類匠人的交流、探索、創新提升了蔚縣剪紙的技藝水平。蔚縣自古以來,就多匠人,木匠、石匠、銅匠、錫匠、銀匠、畫匠、麻繩匠、柳編匠、氈匠、籮匠、靴匠、帽匠、筆匠、油匠、香匠、紙匠、席匠、餅匠、還有燒沙鍋的的匠、捏瓦盆的匠、剪窗花的匠、卷花炮的匠,技藝高超,遍及全縣。這些能工巧匠,他們身懷絕技走四方,歷史上曾有數千人到京參與建造皇宮,蔚縣人織的麻布數百年裏都是朝廷貢品。戲樓、塔、寺、廟、庵、古民居等各種古建遍佈蔚縣,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剔透玲瓏、精美別致。民間刺繡製品也別出心裁,卓爾不群。這些匠人之間的切磋和交流,為蔚縣剪紙技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範例,在一定程度上蔚縣剪紙仍保留著他們技藝的影子,使剪紙獨具匠心、別出心裁。

  (九)蔚縣人的聰明才智通過蔚縣剪紙得到了充分展示。蔚縣獨特的地域文化決定了她是一塊人才輩出的活土地。蔚縣人被冠以“勤、能、智、勇”之美名,足跡遍佈全國各地。幾百年來民間流傳著一種説法:即‘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縣人’;另一種説法:凡是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蔚縣人。據有關資料記載,蔚縣從北周設蔚州起,據不完全統計出過3位宰相、5位尚書,僅明清兩朝就出過355位進士和舉人,郡縣級別的官員更是不勝枚舉,有著作的蔚州人達40多名。其中如敢於當面批評漢文帝的馮唐,王勃在其所作的《滕王閣序》中,發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蘇軾的《江城子?6?1密州出獵》中,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期盼;興微繼絕的西晉墨學家魯勝;西晉名士趙至;北魏謀士許謙、鎮遠將軍燕風,燕風扶佐北魏皇帝拓跋珪建國;遼代高僧道(辰殳chen)完成佛學巨作《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被列入大正藏經;行均法師的《龍龕手鏡》,是最早的佛學詞典等等;設計元朝禮制並設計建造元大都(今北京故城),建立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都城規範的趙秉溫;帶領三千人為建造元大都伐木,深受百姓愛戴的知府楊赟(yūn),可與西門豹媲美,大文豪趙孟頫因其品格高尚,親自起草了《蔚州楊氏先塋碑銘》;創建暖泉書院的元朝工部尚書王敏;剛直不阿,先後擔任明朝戶部、工部、兵部尚書的郝傑;權傾朝野的明朝大太監王振;威震邊陲的明朝名將馬芳;清初重要的理學家,被史家譽為“清初直臣之冠”的刑部尚書魏象樞;清初制定全國禮樂規範的禮部尚書李周望;“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的革命先驅張蘇;捨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班長馬寶玉等等,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蔚縣剪紙在世世代代蔚縣人的傳承、創新下,剪出了名堂,使蔚縣剪紙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