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生産性保護難題:弟子難招 人才難留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12:0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次從全國共選取180多個項目參展,它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活動邀請160余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

       這次展覽顯示出非遺生産性保護的作用和成果,也為今後非遺的保護提供借鑒。但據一些傳承人表示,生産性保護也面臨著一些困境。

       - 名詞解釋

       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

       生産性保護的概念最早提出始於2006年。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當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中提出生産性保護的理念。

       2008年,在一次青海舉辦的唐卡國際論壇上,首次把生産性保護作為論壇的一個議題,此後生産性保護的概念逐漸被提升出來,關注度越來越強。

       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的目的,就是通過國家的政策、資金、人力的支持,讓某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品類重現完整的生産過程,在過程中,讓相關的技藝以及知識體系得到傳承。

       對於榮寶齋木版水印非遺傳承人高文英而言,2008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

       奧運會召開,給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帶來前所未有的宣傳契機,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的榮寶齋木版水印,也是受益者之一。

       就在這一年,由於學習京劇的緣故,高文英認識她現在的徒弟張兢,這個出生在1986年的孩子,後來成為高文英正式收下學習榮寶齋木版水印的愛徒之一。

       4年來,高文英和張兢親身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

       利用生産,高文英對徒弟言傳身教,“這比照本宣科來的快得多。”

熱詞:

  • 非遺
  • 生産性保護
  • 難題
  • 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