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非遺”開發 是為了更好保護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2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在京舉行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非遺”産品獨特的製作工藝讓消費者大開眼界。

  近年來,“非遺”保護愈加受到關注。對於“非遺”中部分具有生産性質和特點的項目,讓它們在生産實踐過程中,保持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借助生産、流通、銷售等手段將其轉化為文化産品,是一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非遺”保護之路。

  開發“非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産性保護也不等於簡單的産業化、盲目的亂開發。歸根結底,“非遺”的保護與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確保“非遺”的生命力,讓其製作技藝能夠代代相傳。正如同仁堂300多年的金字招牌“炮製雖繁必不敢減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所揭示的,“非遺”想要得到保護和發展,決不能簡單靠擴大生産規模,做大做泛,而是要潛心研究製作技藝,將每一件産品做精、做強。

  任何“非遺”産品的開發都不應靠數量、規模取勝,而應在小批量生産,走高、精、尖的市場路線上下功夫。只有將高品質的原料與精湛的手工藝結合,並融入現代精神的“非遺”産品,才能在增加産品文化附加值的同時,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熱詞:

  • 非遺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保護與開發
  • 傳承與發展
  • 仁堂
  • 生産性質
  • 傳承性
  • 産品文化
  • 製作技藝
  • 生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