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古老文化遺産的新傳承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0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9日晚,北京農業展覽館熱鬧非凡。廣場上喜慶歡快的“銅梁舞龍隊”,展廳內近2000件流光溢彩的珍貴實物,以及160多位傳承人與工藝美術大師精湛的技藝表演,讓這裡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

  “‘非遺’展覽年年都要辦,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展覽定位在進行生産性保護方面,展出的都是貼近生活、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項目。”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馬文輝介紹説,這不僅有利於增加傳承人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收益,還能提高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積極性。

  76歲的王炎生,一襲白衣坐在大廳中央的工作臺上,只見他手腳麻利地和泥,用長棍用力地攪動轉臺,不一會兒一個瓷器胚胎就成型了。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是景德鎮資歷最深的手工圓器做坯師傅,他已是第五代傳人了。

  “傳統工藝不但要保留下來,還要適應年輕人的審美觀,要做成産業,要創新。”王炎生説,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技藝也在生産性保護中開始適應社會的需求。他指著身旁現場演示技藝的工作臺上擺放著的一個葫蘆瓶介紹説,現在我也在嘗試著突破圓器做坯的單一品種模式,這些新穎、時尚的産品明顯更受城市人歡迎。

  乍看上去,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技藝傳承人楊華珍和她22歲的徒弟那顏很像母女倆。

  阿壩州是羌族聚居的地方,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楊華珍組織災區羌族婦女,搶救、徵集、保護了3000余件傳統織繡作品。“現在,我們在家中除了幹點農活,還能靠著這門新學的技藝掙錢。”楊華珍的徒弟那顏高興地説,她們製作的傳統藏羌織繡藝術品已遠銷海外。

  此次參展的傳承人,多是帶著徒弟同來,這些“非遺”技藝傳承的情況令人欣慰。馬文輝説,在政府的扶持、傳承人的努力和全社會的關心下,後繼乏人的問題正在緩解。

  據介紹,各地對保護傳承人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並因地制宜地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如建立傳承人檔案,改善傳承人的工作環境,為生活困難的傳承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對傳承人授徒傳藝、開展傳習活動給予扶持等。

  承載五千年文明基因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重新獲得蓬勃的生命力。

  (本報北京2月10日電)

  上圖為貴州苗族錫繡技藝傳承者王阿板正在表演刺繡工藝。陳小菁攝

熱詞:

  • 傳承人
  • 新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織繡
  • 保護傳承
  • 基因
  • 汶川
  • 胚胎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刺繡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