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其實很多非遺項目已失去了實用價值,那為什麼要保護呢?因為這都是中國文化、北京文化的標誌,是一種文化符號。但申報的項目再多,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保護比申報更重要。對於非遺來説,生産性一類的保護措施千萬不能走向産業化的誤區,否則將是死路一條。”西城區文化委徐曉輝説。
京派內畫鼻煙壺傳人
楊志剛:非遺的保護關鍵在人
楊志剛説,京派內畫鼻煙壺是國家、北京市以及西城區的三級非遺項目。跟京派內畫鼻煙壺一樣,很多非遺項目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能流傳到今天,其實是國家對民間文化保護挖掘的成果。過去在保護中,主要以國營單位的身份來出現。現在,很多傳統工藝廠家因不適應市場的需要面臨困境。很多老藝人又回歸社會,轉變為個體從業者,沒有單位,沒有固定工資和保險,保護就面臨新挑戰。
楊志剛認為,保護的關鍵就是人。一個是繼承者,一個是傳承者。前者主要面臨的是生存的問題。他們既要創作,又要推廣找銷路,沒有銷路就沒有生活來源,生存問題解決不了,保護就談不上。後者面對的是後繼乏人的問題。楊志剛説:“二十年前我就可以收徒了,可現在我一個徒弟都沒有,不是不想收,也不是技不外傳,是沒人學,就連我兒子也沒學。因為民間手藝多是口口相傳,需長時間磨練,經濟效益慢。要傳承下去,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如在各大美術院校中選拔一批致力於非遺傳承的學生,政府給保證基本生活、保險等待遇。讓他們踏踏實實地搞創作。另外,只有像美院大學生這樣的新生力量加入到非遺傳承中,融入新的技術、技法,非遺才能在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在創新中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