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傳承人演繹七彩雲南民族文化風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9日 17:1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25日,“一群舞者在變換的節奏中不斷變換著動作和隊形,忽然,一位年近80歲的奶奶擺動著雙臂,從舞者中緩緩走出,和大家一起邊歌邊舞,雖然累得氣喘吁吁,仍精神飽滿,專注認真。” 場上的觀眾先是一陣驚訝,接著便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表達對奶奶的敬意。11月22日,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第一場演出如期開始,第一個節目是由普洱代表隊表演的拉祜族民間傳統舞蹈《跳擺》。這位叫李娜列的老人,是一位省級非遺傳承人,她所傳承的《擺舞》,2006年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

       這樣的情景,在此次歌舞樂展演中多次出現:有時,是一位鶴發的老者,有時是兩位中年的壯漢,有時,又是幾個年輕的媽媽,他們或獨自吟唱,或與民間藝人共舞,或手持樂器邊彈邊唱,或在演員隊伍中領唱領舞。

       作為本次展演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非遺傳承人,以及他們帶來的獲國家級、省級、州(市)級的非遺保護項目改編的歌曲、舞蹈、器樂。據統計,有30位國家級、省級、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參與了20個節目的演出。63個展演節目,全部來自民間,以民族民間傳統歌舞樂為元素,經過整理、提煉、加工而成,其中2/3的內容,是國家級、省級、州(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如首批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錄”的《傣族剪紙》為題材改編的傣族舞蹈《剪》,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僳傈民歌》改編的僳傈民歌《木棉花開》、《樂作舞》改編的哈尼舞蹈《搓繩子》;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跳三樁》改編的苗族舞蹈《三樁是鳥窩》;州(市)級非遺保護名錄《板凳龍》改編的苗族舞蹈《苗家漢子板凳舞》、《神燈舞》改編的彝族民間舞蹈《燈弦舞》……這些深藏於民間的原生態歌舞器樂,得益於眾多傳承人多年堅持不懈的收集、整理、傳承,得益於眾多民間藝人的學習、展示、傳播,更得益於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保護、發展、弘揚。

       紅河州選送的州級非遺項目哈尼族舞蹈《地鼓舞》的20余位演員,全部是來自紅河縣架車鄉妥女村的農民,其中州級傳承人有李克保、李舉沙、李期乾等5人,縣級傳承人有馬九崩、李上努力等6人。她們放下田間的農活,穿著自製的哈尼服裝,扛著自製的地鼓,走進了普洱大劇院。

       楚雄州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説唱《梅葛 唉噶哩》,由4個老人、4個青年、13個兒童組成,以口耳傳承的方式演唱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其間,就有三位國家、省、州級非遺傳承人出演,分別是國家級梅葛傳承人郭有珍,省級梅葛傳承人羅英,州級梅葛傳承人羅文輝。

       有些民間歌曲,特別是眾多散落在各民族的神話史詩,這次通過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吟唱,走進觀眾的視野。哈尼族敘事長詩《阿基洛奇洛耶與迷扎扎斯扎依》、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彝族民間史詩《查姆古歌》,大多都是口述文學,通過傳承人的傳唱得以保留。而這些傳承人,難以想像是用什麼樣的精神和毅力,幾十年如一日,把這些當地群眾都感到深奧難懂的古語堅持傳承下來。《牡帕密帕》的傳承人李扎倮老人,從13歲開始學習,到40歲才出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牡帕密帕》。

       省級非遺傳承人,麗江華坪縣的蔡學珍,帶著她的14個農民女弟子,坐了2天的汽車,從通達鄉丁行政村趕到普洱,為觀眾們演唱了由她修改完善的傈僳族民歌《牧歌》,今年54歲的她已經學習並傳承這些民族歌曲40年。如今,她已經帶近百名學生。而她的一個學生蔡國芬,一個17年來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女孩子,坐著汽車一路吐到普洱,堅持參加下鄉演出,在大劇院的舞臺上支撐不住,住進了醫院,還一個勁地自責,怕影響了《牧歌》的比賽成績。

       這些仿佛天籟之音的歌聲,這些深藏民間的樂曲,這些率真質樸的舞蹈,通過歌舞樂展演,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不華麗,但多彩;不精緻,但本真;不震撼,但卻如山間清泉,滋潤著我們每個人,記憶長留心間。

熱詞:

  • 非遺傳承人
  • 七彩雲南
  • 民族文化風采